印度小叶紫檀折叠扇,用紫檀传承扇文化我国素有“制扇王国”的美称,早在商代就有了扇的雏形,但那时的扇子不叫扇,而叫“翣”,为帝王、王后障风蔽日所用,由侍者手执,它象征着权力与地位。后来演变为一种仪仗,因此这种扇也称仪仗扇。阎立本的《步辇图》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情态——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扶辇,有的持扇,有的打伞。这里的扇就是仪仗扇,显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弘。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西周时期,扇子真正作为一种纳凉工具进入人们的视线和生活。王子年的《拾遗记》中记载:“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冷然自凉。”周昭王命人用青凤、丹鹊的翅和尾制作了四把扇子,分别取名为“游飘”、“条翮”、“亏光”和“仄影”,然后让宫女为他打扇,果然凉爽无比。渐渐地,这种扇子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夏日纳凉的工具。《尔雅》中载:“以木曰扉,以苇曰扇。”这是最早的扇子,用苇所做。唐朝诗人张祜在《赋得福州白竹扇子》中写道:“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这种扇子是用白竹所制,做工精细。晋代许询诗云:“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这种扇子其面为圆形,精巧别致。扇子发展到后来,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纳凉的工具,更具有了多重的身份和意义。裴启的《语林》载:“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一把羽扇,让诸葛亮变得沉稳自信,足智多谋,风流倜傥。在此,扇子成了智慧儒雅的象征,反而弱化了它纳凉的功能。《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王羲之在扇子上写了几个字,然后让老妇拿出去卖,结果扇子身价倍涨,供不应求。从晋朝开始,一些文人雅士就喜欢在扇面上吟诗作画,以此抒情达意,或作为礼物赠予他人。历史上就有不少画扇佳作,如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等等。这时的扇子已不再是用来纳凉的普通扇子,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小叶紫檀为蝶形花科、紫檀属。檀香紫檀为紫檀中精品,密度大棕眼小是其显著的特点,且木性非常稳定,不易变形开裂。檀香紫檀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印度迈索尔邦地区、缅甸地区所出产的紫檀最优。紫檀质地坚硬,色泽从深黑到红棕,变幻多样,纹理细密。紫檀有许多种类,紫檀生长速度缓慢,5年才一年轮,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为木材之首,系称“帝王之木”。所以用帝王之木做扇子更是杰出之作。
下一篇:运动风格搭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