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 魔术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像造房子要有稳固的地基,更详细说明: 魔术师同其他艺术的演员一样,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魔术师的基本功,广义地讲,包括变幻技巧、表演方法和表演艺术的基础训练。狭义地讲,魔术师的基本功则专指手上的技巧。无疑,手法是主要的。
有句俗语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经验证明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一般专业魔术师,都有老师传授技艺,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虽然如此,演员也必须坚持自我训练。对业余演员来说,自我训练更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进行自我训练呢?
变幻技巧的训练 变幻技巧或手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和一些具体的手彩节目结合起来。手彩节目离不开基本功,而基本功的高低明显地体现在手彩节目里,二者是统一的,如《空手变球》(魔术道具海绵球)、《空手变牌》(魔术道具超薄牌),《空手染巾》(魔术道具丝巾变色)、《空手变烟》(魔术道具幻变香烟)、《巧变顶针》等,既是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又是优秀的手彩节目。所以有的把变球,牌、烟、环(魔术道具四连环)、花(魔术道具火把变玫瑰)、巾,顶针,银元、手铐(魔术道具逃脱手铐),鸽子(魔术道具仿真鸽)等列为十大基本功。魔术师就是通过各种典型的手彩节目的训练,逐渐掌握手法的基本功。 在训练变幻技巧或手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要本末倒置,急于求成。第一个动作熟练掌握以后,再练第二个、第三个动作,如《空手变球》,先练变一个球的基本技巧和手法,然后再练三个球、四个球,不能一开始就练四个球。二是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不少演员“球不离手、牌不离身”,随时随地练习。当然还必须善于动脑筋,摸索规律,掌握要领。只要有这种认真自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再难的技巧也是能够练会的。 有的人避难就易,不演具有高难技巧的手彩魔术节目,而专演“门子活”,虽然也可以行得通,但毕竟是不全面的。魔术师有了扎实的手法基本功,有助于表演好各种类型的魔术节目。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魔术师都必须练好手法的基本功。
表演方法的训练 在魔术表演中,表演方法和变幻技巧不是一回事。变幻技巧指的是演员的手法,是魔术表演的基础。每一个节目都要根据特定的变幻需要,将变幻技巧和有关魔术道具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变幻过程,叫表演方法。表演方法在魔术表演中也极为重要,但往往被有些人忽略,所以其手法虽好,而演出效果却不够理想。
表演艺术的训练和修养 魔术的表演艺术是指魔术师表演形态的艺术性。表演艺术的训练,要从“手、眼、身、法、步”开始。武活等行当虽然也讲究手、眼、身、法、步,但和魔术这一行不尽相同,这五个字在魔术师基本功训练方面,则另具内容。 “手”:指变幻手法和各种手势。所以不但要训练手法的灵活敏捷,而且必须合于美的要求。 “眼”:指魔术师的精气神和内在气质而言,这些内容只有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魔术师要训练运用富于变化的眼神来领招、传情,塑造具有特色的神秘的魔术师的形象。 “身”:指魔术师的身段和表演形态。所以必须进行形体训练,魔术师的表演形态要自然大方、美观洒脱,既能巧妙地掩盖魔术的秘密,又要显示形体美,富于艺术魅力。 “法”:一般是把“法”和“身”连在一起,称“身法”,在这里也可专指变幻手法和表演方法。在训练中要刻意求新,富有情趣。 “步”:指魔术师在舞台上活动的步法。演员在表演中的位置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步法。其步法与生活实际是有区别的,要讲究舞蹈性、节奏感。 在魔术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紧密地结合起来,统一在演者的艺术形象之中,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魔术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讲究美,要有艺术魅力。要求魔术师在表演上要神形兼备,不仅形美而且意美。戏法老艺人常讲魔术师要“有戏有法”,“戏”指的就是会作戏、会表演,戏与法二者要兼顾。 魔术师要提高表演艺术,还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如:道白,音乐、舞蹈等基本训练,舞台美术和造型艺术的修养,文学、戏剧艺术的修养,科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审美观的培养等,并且善于吸取其精华,融会在表演艺术之中。
驾轻就熟地掌握基本功后,魔术师该具备的其他素质在下面详细介绍:
有趣的是,魔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它还包含着人类心理学。现在,人们对魔术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感兴趣了。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魔术师协会——魔术圈,今年迎来了它的100周年纪念。作为庆典的一部分,7月末在伦敦召开了学者和魔术师共同参加的会议。世界各地的魔术师表演了他们的绝技,观众的反应被监视,以便于分析有关感知、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心理学。 魔术戏法成千上万,而且还在不断创新。物体能够神秘地出现、消失、移动,变成其他东西或者在打碎以后被还原。所有魔术的共通之处是魔术师用一种方法来造成一种你所看到的效果。在一个好的魔术中,观众无法了解其中的方法,它的效果则同观众对于世界的认识相违背。这些方法和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观众心理的操纵。 能够清楚地了解你周围的环境显然很重要。当魔术师表演时,很多事情却忽然变得不那么清楚了,你再也无法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曾经当过魔术师的英国哈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魔术师十分了解人们如何建构他们的世界,他们以此来愚弄观众。”魔术师表演的时候会很巧妙地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查德·怀斯曼说:“操纵观众的注意力绝对是魔术的关键。”总之,魔术师能够将你的注意力从魔术表演的方法上引开,导向他希望你见到的效果。 即使你对魔术的把戏感到怀疑,并且让自己保持警惕,魔术师还会控制你注意力的强度。因为魔术师会让观众放松,从而降低他们的注意力。 魔术师的表演并不是在魔术结束的时候就完了。查德·怀斯曼说:“干扰表演后观众的心理也很重要。魔术如果在观众恍然大悟之前只能维持几秒钟就不是好的魔术。”这就是说,要让观众猜不出他们见到的情景是怎么回事。 观众想知道魔术背后的花招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魔术师有很多办法可以成功阻止观众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选择用几乎无人知道的数学或者科学知识创造出来的戏法,因此观众根本无法了解这样一个魔术背后的原理。铁丝穿气球魔术依据的一个假设是,气球被刺穿后会爆裂。虽然在气球薄薄的表面上刺个孔都会如此,但是在橡皮较厚的底部和它另一端扎口的地方,情况就不是如此了。这两处没有张力,因此即使铁丝穿过这两处也不会使气球爆裂。魔术师还会利用人们记忆力不准确的弱点,如果他尽量表现得很自然,观众就不会记住表演过程中能够帮助他们识破玄机的事物和情景。 要做到这一切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但是并不需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事实上,魔术师和心理学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查德·怀斯曼说:“心理学是理论的东西,魔术却是娱乐。”但是这两者也可能会聚到一起。查德·怀斯曼说:“用心理学来创造新魔术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又说,魔术和科学实际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他说:“魔术很像心理实验。它们要么奏效,要么不奏效。这使魔术成为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形式。很多魔术师也许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