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教的经典之作之一,其全文五百八十多字,却道出了“清静”二字的真谛。 一说到道教,你可能会感觉有“玄幻”的色彩,其实不然也。道教很多经典都是叫我们如何做人的!哈哈,话题可能有点严肃哈!不过,许多“心灵鸡汤”的出处都是源自于宗教的经典读本。 《清静经》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大体是针对个人而言,第二部分大体是针对天下你我他她而言。好,言归正传,让我来带领大家看看这本经典都说了什么!(纯属个人观点,可以交流,勿喷哈!) ***内容有点长,请耐心***先附上第一部分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道”。一提到“道”你可能觉得有点懵了,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存在于天地自然万物人间的法则、规律、原则或约束我们的道德、法律。因为不知道这些法则的名字,“老君”就取名为“道”!这一段的意思就暂且不全解释了,每个人的理解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中心思想就是“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能经常保持一颗“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古井不波”不受外物的影响的心态,天地万物的法则我们都可以明了。就像做事一样,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时,那时候的效率是最高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第二段就开始在解释“人为什么不能清静?”“人神”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欲”为欲望、贪念。我们的“人神”的特性本来是喜欢清静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的“赤子之心”,单纯,懂得不多,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就不会受到影响。长大后,进入到这个花花世界,知道的多了,考虑的多了,受社会的影响,滋生了欲望、贪念、爱恨情仇,我们的心受到这些的影响,不在单纯。为了我们内心的贪念、欲望,我们不择手段的想要得到我们想要的,可能是生活所迫,也可能是内心本来的贪念,心神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力,失去了我们的“初心”,被这些牵着鼻子走,不能理智的做出正确的选择。每天都是如此,心神怎么可能清静了!时间长了,不仅心神受到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日趋下降,初期或者仅仅是失眠、健忘,偶尔的身体乏力,日子久了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就出来了。所以《清静经》告诉我们,“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欲望这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有,特别是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养活我们的父母妻儿,我们不得不努力,不得不想这些东西,不得不每天为这些发愁。学生时为考试发愁、恋爱时彼此发愁、结婚时为房子车子钱发愁、结婚后为钱发愁、工作时为竞争人际关系发愁等等,好像我们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发愁”而生似的。俗话说的好“你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你越怕失去的就越要失去”,好像上天就喜欢和我们开玩笑,总是“天降见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断其筋骨”。那么,面对这么爱“开玩笑”的老天,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法呢?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受这些“玩笑”的影响,被牵着鼻子走?为什么我们不做一回生活的主人,我们自己来掌控我们未来的生活呢?可能你会说“这个社会这么复杂,没钱没权没个子没外貌,怎么可能掌握!”,那我想问“你试过没有?”在你没有尝试过后先不要着急着下结论。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尝试才能够做生活的主人。如果毛主席当初只是发些文章来抗议,而没有实际的行动,会有我们的今天吗?如果人们不尝试着造飞机、坦克、电脑、手机、卫星能有今天的快速发展吗?如果没有马云的尝试、马化腾的努力,你我今天能如此购物、交流?银行会主动改革?。。。。。。。。“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在我们的内心不被外界欲望、事物、别人的流言蜚语所影响时,便得到了“真静”。当我们的内心处于“真静”时,便可以知道我们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才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的流言蜚语而活,而是为了自己而活!踩着别人走过的脚印,永远体验不到“自由”的快乐!“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当我们做到“真静”时,我们反观我们的内心,你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不在像以前一样感到沉甸甸的、堵得慌,而是很轻松,除了能感受到内心的跳动以外我们的心好像不存在一样,别人看你也会发现你不再像以前紧锁着眉头,郁郁寡欢,当你再次看到这个花花世界时,不会像以前那样冲动,也不会斤斤计较,就像你中了千万大奖一样。你会渐渐发现,睡眠也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有劲,越活越年轻了!内心空空然,再美好的事物也不会迷惑你的内心。内心不在受这个世界的影响,开始主动接触这个世界,尝试改变这个世界。“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当我们内心做到“真静”,我们才可以理性的认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法则,天地万物的规律,生活的真谛。当我们了解这些时候,在用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而自私的只顾着自己,而不点醒他人,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内心还是怕别人超越我们,我们的欲望还在,我们的心神还是会受到影响,而不能“真静”。就像我们的中医,如果还是一味的守着“秘方”,那个“秘方”的作用也只能是那点作用,如果和大家分享出来,在交流改良一下,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那个“秘方”。为什么西医发展那么快?如果西医也像中医那样不懂得交流分享,会发展那么快吗?你可能看不起西医的论文发表,正是因为这些开诚布公的交流,才促进了西医的发展。你攻破一点,他攻破一点,时间久了,在硬的东西也得裂缝。下面我们附上第二部分,看看第二部分: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这一部分可以来说,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上等人,君子不是不争,而是不再受这些表面的竞争影响,不是没有品德,而是不受刻盘的道德法则影响,而下等人,总是在这些道德法则的约束下而不敢逾越半步,即使这些道德法则不对,也不敢反抗。怕逾越了这些道德法则,内心的那些利益受到影响,每天都在为那些发愁,时间长了伤害自己身心,内心承受能力下降,别人偶尔的流言蜚语,就受不了,内心不在开朗,而变的抑郁,永远足不出自己内心的怪圈。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穷人和富人的最大差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是机会”富人总是想办法创造机会,而穷人却总是在等待机会。感觉这说的很在理,常年生活在这种商业圈里,对这深有感触。为什么我家周边的店铺有的开了没几年就关门了?为什么有的店铺却搬到了更大的地方开了分店?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经营方式,成就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失败的人有的一蹶不振?有的爬起来继续前进而变得成功?不就是因为他们比较看的透这个社会?不就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希望?不就是因为他们懂更多?很多人都羡慕成功人光辉的一面,而看到他们失败的一面而觉得理所当然。当他们再次失败时又开始嘲笑他们,而他们也只微微一笑继续努力不再理会这些嘲笑、流言蜚语。这就是心态。《清静经》告诉我们最最重要的就是心态,良好的心态,看破一切的心态,古井不波的心态,回报社会的心态,不发牢骚的心态。。。。。。
上一篇:春天吃野菜要注意哪些事项
下一篇:垂盆草怎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