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人无完人“所以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也不是一气呵成就一定能通过的,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修改出来的,就跟罗丹细细打磨他的雕像一样,是一锤一锤修出来的,那么我们进过千辛万苦做出来的文章究竟要经过几道修改的程序呢?一、撰稿人的自我修改医学SCI论文修改中,研究的主要承担者通常在实验和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中开始转告。在转告过程中,自身作者和通讯作者(通常是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一般也会参与。大多在资料分析完成之后不久,可以形成初稿。一篇SCI论文的初稿完成后,撰稿人在投稿之前必须静下心来检查和修改SCI论文的内容、文体和格式,其目的是提高SCI论文质量和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一篇高质量SCI论文往往要经过多次自我修改,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作者,也难以一次定稿。首先,在写作初稿时,不能过于拘泥细节,这样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重点应放早SCI论文的重要数据、主要思想、主要方法、结果的解释以及文章的整体结构上。其次,在写作初稿时,作者有可能会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如果将初稿放一段时间再检查,这时作者就可能会转入“旁观者清”的状态,从而能看出初稿中的错误。与初稿保持距离有助于发现错误,比如说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文件格式(两倍行距而不是一倍行距)来阅读SCI论文有助于找出错误。二、外部专家的审阅和修改现代医学研究常常设计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人员的组成往往有限,不能涵盖所有专业,这时就需要请外部专家帮助审阅SCI论文。例如,笔者最近进行了一项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与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一氧化碳有保护作用)。这与大多数空气污染的研究结果相反。如何解释这一似是而非或悖论(paradox)的结果呢?三、合作者的参与和修改现代医学研究往往很复杂,通常需要多名作者参加。初稿形成后,应该讲SCI论文的初稿送给各位合作者阅读。因为每名合作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均有所不同,他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来阅读SCI论文,发现撰稿人未能发现的问题,包括对分析的方法、结果的解释、SCI论文的表达方式等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有些合作者甚至可以直接帮助修改SCI论文,提高SCI论文的质量。另外,大多数期刊均要求SCI论文的所有者必须阅读并同意SCI论文的结果和结论,才能列为作者。
上一篇:医学SCI论文注意点
下一篇:从基层到写医学SCI论文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