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42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人声究竟能不能震碎玻璃?

日前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二季中,一位选手用“狮吼功”震碎了高脚玻璃杯,而评委席上的高晓松直呼“不科学”,质疑道:“我是理工科出身,要看看真东西。我绝不相信书中才有的狮吼功,这与大脑无关!如果你可以当最强大脑,那么能劈叉的都是最强大脑了。”那到底人声究竟能不能震碎玻璃?
方法/步骤
1

1、杯子内部要有缺陷  多年前《科学美国人》杂志曾有一篇报道,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她步履从容地走上舞台,吐出一串串震撼人心的高音音符,只见香槟酒杯碎了,眼镜镜片震裂了,树枝状的装饰灯炸裂了,她的声音‘摧毁’了音乐大厅。”    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物质一样,每一块玻璃都存在一个天然的共振频率,一旦外界扰动,如声波的频率与之相匹配,便可能让玻璃产生大幅度的震荡乃至引发破碎。如果一个人唱歌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与这种“铃铛”的声音频率相同,她/他发出的声波会造成玻璃杯周遭空气分子随之震荡运动,并且频率与其共振频率相同,于是这个玻璃杯也会随之发生振动。而如果这名歌唱家的嗓音足够嘹亮,玻璃杯是有可能会被震碎的。    物理学家指出,尽管用嗓音震碎玻璃杯是可能的,但你的嗓音必须非常嘹亮并且运气要好。如果你能让玻璃杯振动起来,这还并不就意味着你能让它破碎。破碎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原始内部缺陷的存在情况。因此要想确保表演的成功,演员最好事先精心挑选一个存在微小裂纹,容易在震动下破碎的玻璃杯。

2

2、声音和玻璃杯的共振频率一样  事实上,每件材料的表面都遍布大量的微小裂纹和破碎,只是它们实在太过微小,人的肉眼无法看出来。但这些裂纹的形态分布可以千差万别,两个在肉眼看起来完全一样的玻璃杯,其强度可能完全不同,从而其中一个可以承受更高的音量,而另一个却不行。    就像推秋千,推得越猛荡地越快,但如果推的太频繁,每次推力产生的效果不大,必须等秋千下降到一定的地方再用力推一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想震碎玻璃,音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参数,这是因为音量的大小直接正比于你能让杯子周围空气分子产生震荡的幅度大小。简单来说,你发出的声波从一个空气分子传往下一个空气分子,直到击中玻璃杯。当音量提升时,实际上你给玻璃杯施加的压力就增加了。这就像你推一个荡秋千的孩子,你推得越猛,这孩子荡地就越快,但你如果推的太频繁,你会发现每次推力产生的效果不大,你必须等秋千下降到一定的地方再用力推一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你推的频率必须跟秋千的频率保持一致——就像声音的频率必须吻合玻璃杯的自然共振频率一样。

3

声音震碎玻璃为何比较困难?   含在“声音摧毁手段”背后的物理学原理看起来并不难理解。但尽管听上去似乎不太难,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实现用声音震碎玻璃则极其困难。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据说可以做到,但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否认了这种说法。   那么为何用声音震碎玻璃会如此之难?让我们再回到那个荡秋千的例子。相对于你的手臂力量来说,坐在秋千上的那个小男孩并不算太沉重,而对于震动的空气分子而言,玻璃杯的重量几乎就像是一个体重数百斤的大胖子,根本难以对其施加大的影响。  因此只有那些最脆弱,最精致的玻璃制品能够产生足够大共振现象,从而能够让一部分人发出的声音能够在不使用声音放大器的情况下将其震碎。将声音聚焦对准一个目标的做法还有一项应用,那就是超声波碎石,但不同的是医生们不需要考虑让声波的频率与你体内结石的共振频率相同,他们只需要集中足够强大的声波能量即可。一样的,如果一名歌唱家的声音能足够嘹亮,比如像炸弹爆炸声那么响,那么他也就不需要符合玻璃器皿的共振频率,却照样能将它们震碎。

4

声音震碎玻璃与大脑有关吗?  杯子碎裂在于找到它的共振频率,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声波碎杯’自然是行得通的,实验室也有相应的实验。那么,这一技能与“大脑”的关联何在,有专家解释称,大脑不仅仅负责记忆、思考,人的各项感知力等都受大脑支配,声波达到共振,这种频率是需要人脑进行精准判断的,由此证明,选手的技能匹配节目资格要求,所以理工科出身的高晓松质疑这个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