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是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动力与好习惯的?
你常去的商店采用积分制吗?你有没有为了兑换一件小商品,而在商店多逛几圈的经历?你爱玩的网上游戏是积分制吗?你是不是常常为了增加自己的积分而挑灯夜战呢?你常乘采用积分制吗?你是不是因为积分制而节省了不少金钱?在评价职员方面采用积分制吗?是不是自从实行积分制以后,大家都比以前更有活力了呢?如果积分制这么有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引入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来呢?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快乐积分、快乐成长吧!
事实上,《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的积分制就像一张银行储蓄卡,所不同的是储蓄规则是按照孩子的行为来加减分值的。这款工具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向强化”和“延迟满足”的技术,把孩子的外部动机(需求)通过积分形式转化为内部动机(预期结果),最后达到孩子正向成长的目的。
《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管理孩子的好处
1、通过梦想积分兑换梦想需求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逐渐地明白只有持续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如此,不但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忍耐力,还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成就感(每当孩子通过努力把得到梦想积分兑换成自己的梦想时,都能体验到一种喜悦感),更规避了家长单纯通过物质奖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刺激。
2、通过事先的梦想积分设定,可以强化孩子的目标感,让孩子从小养成为目标去努力的习惯。
3、家长无须再唠叨、说教,通过梦想积分的形式可以让孩子自发地强化养成好的习惯以及矫正不好的习惯。
4、通过梦想积分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把学习的枯燥转化为内在需求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在学习上变得更主动。
5、孩子的人格会更加独立。因为“梦想积分计划”规定孩子有权支配自己物品,当然指的是正当消费或用于帮助所需要的人,所以,孩子的独立性将大大增强,而不再完全依赖父母。
6、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因为,“梦想积分计划”的所有规则都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孩子们是完全自觉自愿去执行的,执行过程是愉悦的,所以担当重任也会随之增长。
具体来说,《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分为三步实施:第一步,家长首先根据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理、卫生、健康、学习、情商等情况,列出孩子日常行为的表现项目,之后根据项目内容为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在清单中,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类:正向好行为( 即父母期望的行为) 和负向不好的行为 ( 即非父母期望的行为) ,并根据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完成难度赋以象征性的分值:期望行为赋予正分值,非期望行为赋予负分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所期望的良性行为或孩子身上难改的不良行为予以较高的象征性分值。
第二步,为孩子建立一个“梦想需求兑换强化清单”。父母首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奖赏物 ( 强化物) ,家长一一予以记录,并根据自己对孩子喜好的把握,予以补充、引导。父母根据孩子列出的和自己开列的奖励物条目,把它们进行整理并分类,然后分别给这些强化物评估分数 ( 孩子得到这些强化物需要正分数值) 。这里父母可以根据得到奖赏物的代价 ( 即成本) 高低、难易程度予以估定分数。父母在为孩子开列奖赏物清单时,要注意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情感激励相结合,正确引导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不仅关注物质需要满足,还要促使孩子的需要不断从低层次需求(物质需求)向高层次需求(精神需求)发展。
第三步,操作执行,兑现奖励。待上述两份“清单”列好以后,就把“清单”内容分别填写到《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执行手册里,(《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有非常系统详细的表格),最后家长与孩子在《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的契约手册里签订契约书,这时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家长就可以操作执行了: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良好行为,就根据“行为分值清单”记录孩子应得的正分值 (填写到《儿童自主成长梦想积分计划》的相应表格里) ;孩子每表现出非期望的不良行为,就扣减相应的分值。随时累积孩子的分数,把每个月的各项总积分填写到梦想积分榜墙贴上(目标可视化),让孩子也随时了解自己“挣得”的分数),当孩子的某项分数达到兑换条件时,只要孩子选择兑换,家长就根据情况及时予以兑现奖励(孩子也可以选择不兑换,继续积累积分以兑换更大的需求)。这种方法实施后就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不用父母督促和提醒,孩子就已经自觉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习惯。通过使用这款家庭教育工具,将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很快找回学习的快乐,并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在生活能力方面,孩子的大部分坏习惯也可以通过它得到纠正。孩子身上95%以上的坏习惯,如过于冲动、缺乏思考、自闭、羞涩、浮躁、抱怨、粗鲁、叛逆等等,都可以用这款梦想积分计划来解决。但需要提醒的是,家长执行时既要要严肃认真,又要灵活掌握。如,孩子的正分值没有达到相应等级的奖赏要求而无理取闹,家长不应迁就、妥协。若实在无法坚持,就要检查当初制定分值时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要及时巧妙修正,同时可以退一步,明确告诉孩子:“这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完成……的分值,以补回所欠缺的分数,且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