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既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实际上药物的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等,但长期以来均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而辛甘酸苦咸是最基本的滋味,故习称五味。其中辛甘淡属于阳;酸苦咸涩属阴。味的确定主要来自,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方法/步骤
1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湿阻等,如麻黄、木香、丹参、麝香、藿香等都具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称辛香之气,故辛味还和嗅觉有关。
2
甘:能补、能和、能缓。既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正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人参、熟地、甘草等。某些甘味药物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有甘能解毒之说。
3
酸:能收、能涩。总得来讲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具体作用据药物归经的不同而异。味酸而入肺,能固表止汗、敛肺止咳;入肠能止泻止痢;入肾能涩精止遗缩尿。临床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而滑脱不禁的病症,如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此外,酸还有生津、安蛔作用,可用于津伤口渴及蛔厥腹痛之证,如乌梅。
4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等。
5
苦:能泄、能燥。泄有通泄、清泄、降泄三种含义,分别用于热结便秘、火热上炎及肺气上逆之咳喘,如大黄、黄芩、杏仁等苦味药。燥既燥湿,用于湿热证,如黄芩、黄连、黄柏等。此外,还有苦能坚阴之说,既具有泻火存阴的作用,用于相火亢盛的痿证,如黄柏、知母。
6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常用于瘰疬、瘿瘤、痰核、便秘等证,如昆布、海藻、鳖甲、芒硝等。
7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
上一篇:吃柿子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下一篇:怎样使柿子不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