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痛经方”药物组成:鹿胎、小茴香、元胡、牛膝、川芎、茯苓等。
“华医痛经方”三步一体治疗用药讲解:暖宫止痛,活血化瘀,温阳补肾。 “华医痛经方”药物组成:鹿胎、小茴香、元胡、牛膝、川芎、茯苓等。 鹿胎: 中医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非一般草木可比,补肾效果明显。以鹿胎来修复子宫,有以形补形之妙。鹿胎不管补肾效果明显,同时还有暖宫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茴香与元胡配合: 茴香暖子宫,元胡通经止痛,相互配合达到暖宫止痛的作用。 牛膝与川芎配合: 牛膝活血通经,引药下行,补肝肾。川芎通十二经脉,能活一身之气血,活血化瘀之功优越。牛膝与川芎配合,能引药力作用于子宫,让川芎的活血化瘀之力集中在子宫内。 茯苓利水化湿而不伤正气,可防止寒湿内停,帮助水气运化,补健脾胃。 以上药物配合,共同达到了暖宫止痛,活血化瘀,温阳补肾的相互作用,把三个影响痛经的重要环节同时解决了,才能真正治好痛经,可防止反复发作,“华医痛经方”不但治疗原理周全,而且用药特别,配伍慎密,不愧为“痛经第一方”。
痛经治疗误区: 一、用药方法不对:很少中医书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有记载,都是参考月经不调的方法来用药,治疗原则都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病位治疗原理:活血化瘀。只治其一,并没有把宫寒,肾虚这些根源性的问题一起治疗。像这种治疗方法对于轻度痛经或许有作用,但对于长年被痛经困扰的中重度痛经患者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用药时间不对:吃过调经中药的女性大多数也会有这种观念,就是只在经前那几天才服用中药,其它时间都不吃中药,以为在经前吃是效果最好的,这种观念其实大多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再看看上面所说的气滞血瘀、宫寒、肾虚这三方面的问题,气滞血瘀是治标,宫寒肾虚是治本,相对于气滞血瘀偏重的人在经前使用能感觉效果明显,但宫寒肾虚这是根源性问题,说明身体已经久虚了,冰冻三尺非一日这寒,久虚了肯定是要慢慢补好来,要不然就会反反复复。而且有些人在经前服用,其实只是刚开始好转,经后又停止用药,那还不是又回复以前的样子了?所以一直都治不好。正确来说,痛经用药是要连续使用的,直到身体各方面的症状完全恢复。
一盒为一疗程,约280克。轻度:一个月一疗程,每次服用约5克,一天两次。中度:一个月两疗程,每次服用约10克,一天两次。重度:一个月三疗程,每次服用约10克,一天三次。
如何确定症状的轻重程度?轻度症状:痛经症状轻,易缓解,时痛时止,痛的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到两天左右,痛经时只要适当休息还能完成正常工作。中度症状:痛经较严重,时间在两到三天左右,每次痛的时间较长,痛的次数多;宫寒怕冷明显,痛经时遇寒疼痛明显加重。重度症状:痛经极为严重,整个经期痛经,完全影响生活,宫寒体寒明显,甚者寒从骨头或子宫里出来,服用止痛药亦效果不明显。
如何确定服用中药的时间长短?轻度病情:痛经时间在一年以内,一般服用一到两个月时间,基本上就可以完全康复。中度病情:痛经时间一年到五年,痛经症状达到中度,属于中度症状加中度病情,这类患者大多数要服用三个月左右。重度病情:痛经时间越过五年,症状中度以上,服用时间要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症状的轻重指的是痛的严重程度,病情的轻重指的是痛的时间长久。
症状重,病情轻: 比如说:以前从来不痛经或很少痛经,可是因为前两个月经期淋雨突然变成重度痛经,这类患者可以说是重度症状,轻度病情。像这样的虽然看上去很严重,但病的时间不长,身体低子好,基本上一两疗程就能好,有些效果明显者,服用十天半个月都能好。症状轻,病情重: 有句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患者痛经的症状不是十分严重,但痛经的时间比较长,这类患者是因为病邪在体内比较久而伤了正气,身体的低子早已经很虚了,若用药后痛经明显好转或基本上不痛经者,后期还要使用中药来巩固身体,以达到功能的康复旺盛,及预防或根除体内长期积累的病灶。 所以痛经的治疗要按症状与病情的轻重来确定中药的服用量及服用时间的长短,这样才能真正的治疗好痛经。中医所说的对症治疗,就是如上面所说的,症状重,服用量就要大;症状轻,服用量就小。比如一个重度痛经的患者,按轻度痛经的用量来治疗,肯定药力不足,当然就效果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