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买菜,听到几个卖菜大妈闲聊。 一个讲,她亲戚的孩子今年高考,成绩特别好,亲戚特别开心: “一听说考了六百多分,乐得呀,四十多岁的人了,一家伙蹦三尺高……” 她边笑边撇嘴,“我说至于的吗,不就是考个大学吗?上了好大学也不一定就有好工作。” 旁边的大妈深表赞同:“是啊,北大毕业还有卖猪肉的呢,我儿子初中毕业卖猪肉,比大学生挣的都多……” 我听着,有点吃惊,很想坐下来和她们理论理论: 上大学也不一定有好工作,那么不上大学,就一定有好工作吗? 北大卖猪肉的毕业生,已经卖成了企业家,您儿子呢?他比大学生赚得多,是比华为还是比腾讯的大学生赚得多?
这几天高考成绩出炉,新一波“读书无用论”也在沉渣泛起。 不只菜市场大妈,网上也不断有人放出这个陈年老梗: 这两份名单,哪份名单你认识的人多? 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 第二份:李渔、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前者全是科举状元; 后者全是落第秀才。 结论:一场考试决定不了什么,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好像很有道理。但这是真正的毒鸡汤。安抚一下失利考生没问题,但其他人如果信,就傻了。 因为这种名单,完全没有代表性。 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里,找出几个不知名的状元,或者知名的落榜秀才,轻而易举。 但这不意味着状元都不行,落败的都厉害。 真实情况,正好相反。 古人的例子太久远,就不举了。来看三张现代的图。
21位年轻富人,基本都来自海内外名校,其中清华大学产量最高。 有评论说:“名校”标签俨然成为创富杀手锏。在当代社会,读书或许仍然是普通人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地获得财富增值的筹码。 然后,再来看图2:哪些大学富豪最多?
几乎没有悬念,越牛的大学,培养的富豪越多。 虽然有钱不代表成功,但起码说明一定问题。 因为其他方面,比如社会贡献度、个人幸福感,我们没有明确的指标衡量。 如果有,估计也和这个榜单差不多。 继续再看图三,这张著名的大佬聚会图:
这些,是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家,也是最有钱的一伙人。 个个都是名校学霸,好几个都是高考状元。 而这里面任意一个人,如果没有用功读书,都不会有机会出席这个饭局,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所以。 别拿落第秀才更优秀这样极端故事骗人了,也别拿隔壁孩子没上大学却赚了大钱的故事当路标了,那都是偶然,是特例,跟中彩票差不多。 你必须承认,最好的路径还是读书。读书有用。真有用。很有用。 随便拿刘强东举例吧。 他生在江苏宿迁一个贫苦农村,10岁前连电灯都没见过,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 但是他读书用功,高考考了688分,是1992年的宿迁市高考状元,可以上清华,但他选了人大。 而后,他成功逆袭,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宿迁的命运。 如果不是高考,这个又穷又土又没见识的草根孩子,怎么可能有今天? 网上曾经流行一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听起来很扎心。 但转念想想,如果没有高考,可能你奋斗一辈子,都没机会和富二代一起喝咖啡。 就像白岩松说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高考很苦,毫无疑问。 但你想想,除此之外,一个普通孩子,还有更容易的进阶之路吗? 做生意?没知识没文化,从底层做起有多难? 当明星?且不说天分多重要,现在明星也多是中戏、北影毕业的了。王宝强百年不遇。 嫁豪门?豪门也喜欢大明星或者郭晶晶啊,豪门更要娶有文化的媳妇啊。真的,想来想去,没有比高考更容易、更可行的路了。
高中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死努力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开夜车是非常不好的,及对身体造成危害,还会影响第二天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