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读成诵法。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唱读古诗法。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具有古典韵味,深受等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现己出版一套由雷波涌策划、黄国群监制的《古诗新唱》超级童声大碟,其中精选了中国经典古诗100首。每天让学生多听听。通过古诗吟唱的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唱会这100首经典古诗。
三、配乐诵读法。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可以通过配乐诵读,为他们创设一种诵读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诵读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诵读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诵读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抒情的曲子。这种形式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熟读成诵。
四、绘图诵读法。人们常会被“诗情画意”所陶醉。有一首诗,题为《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首由画而诗的佳作。为了让学生也领会“诗情画意”,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常常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等,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边展示自己的画,边诵读古诗。此法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效果非常不错。
五、分角色诵读法。即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联系扩展法。我在指导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课末,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七、激趣诵读法。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语文教师要实现古诗导学的高效化,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建立起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教学效益将会显著,相反可能是事倍功半。在古诗导学设计中,我十分重视激趣。有时用介绍作者来激趣,有时介绍背景激趣,有时利用传说典故激趣。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传说中的故事,据说仰慕李白的汪伦得知李白到了自己家乡附近,便以“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修书一封盛请李白。李白欣然往访后才在“十里桃花”指“桃花潭”,“万家酒店”为姓万人家开的酒店。在哈哈大笑中,李白、汪伦成了好朋友,便有了李白后来写下的这首千古名篇《赠汪伦》。学生在学诗前,听了故事后,学生学诗兴趣大增,对学好古诗也水到渠成了。
八、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