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假如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 2、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纵,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稍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纵,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3、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拙现象,边坡有磨痕。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 4、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把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滚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缘往往泛起玉石的崩口,使线条泛起锯齿形边缘。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然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5、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泛起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挺。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6、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外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7、 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仍是新工也就可能判定了。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掏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外形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广,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因为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明显进步。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由于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比拟反差不大。
8、 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取出芯子窗口便形成。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也正由于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泛起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定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天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