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孩子们的心声表达的真谛是什么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他们用自己的宣泄室的方式暴露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经典语录是——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谎言之二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谎言三是“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2、如果父母穷困,你有义务提供经济援助,以自己负担得起为界限。你累死了、饿死了也就帮不到父母了。这不叫没良心,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3、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4、保护自己最简单的办法是逃走,到外地读书,到外地工作,自力更生,不依赖就不给他们太多机会伤害你。保持心理的坚强,精神的独立,不让外面的伤害摧毁你。记住不要重复伤害,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从这些语录当中,我们需要的是了解孩子们的心声表达的真谛,以及父母需要学习、思考、探究——自己为什么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之中的祸害?就“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经典语录所表达的心声来看,孩子们追求的是爱以及真爱。那么什么是爱呢?新华词典对爱的解释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繁体“爱”字的书写是“愛”,“爫”是“爪”的变体,有“扶助”弱者的意思;“冖(mì)”的意思是“覆盖”,有雌鸟保护和亲近小鸟的意思;“友”有对“朋友”关切的意思。把这个“爱”字具体到孩子身上来说,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层上的(这其中就包含了平等的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的理解),以欣赏、理解、尊重、信任、包容和呵护之心,让孩子时刻能感受到轻松、幸福、悠闲、自在的情感体验。由此我们可以导出真爱——让孩子有生命的尊严。有生命的尊严就是孩子的心声表达的真谛。那么孩子生命的尊严又是什么呢?“尊严”是尊贵和庄严,同时也是一种令人尊敬、令人敬畏、独立而不可侵犯的身份或地位。孩子生命的尊严是指人的尊贵和庄严;指孩子具有一种高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且令他人敬畏、独立而不可侵犯的身份或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让孩子有生命的尊严的话,那么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包容、理解孩子的一切!无条件地接纳、包容、理解孩子的一切——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优点和缺点,父母都无条件接受孩子,认可孩子并支持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被父母信任和尊重的感受,孩子获得了父母的信任和尊重,自然会逐渐建立自尊和自信而。活得开心,活得幸福。纵观笔者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以及心理疏导,经常碰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打骂羞辱(特别是当着外人——亲朋好友、同学玩伴的打骂羞辱),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大声吼叫、不讲理、答应孩子的事做不到、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思想强加给孩子而不顾孩子的感受,拿自己的孩子的弱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动不动抱怨孩子拖累了自己,……。当我与这些父母交流沟通的时候,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我生养了他(她),我就要管他(她);我管他(她),就是爱他(她)。我不否认所有的父母爱孩子,也不否认孩子是在父母的管理中成长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意识到爱的行为是什么了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生活和心理空间,使自己在这一空间之中思考、探索、总结、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或活动方式,这就是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个体是需要自由的——自由抉择、自由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或活动方式等。如果我们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尊重她(她)的希望和需求。如果我们不能给予所爱的人自由发展自己、自由选择自己幸福的追求、自由过她(她)自我感觉愉悦的生活方式,那么她就会很快感到被束缚或窒息,进而来摆脱这种关系。当我们想与孩子建立爱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想把他们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然而事实证明,这是由害怕、不安全以及嫉妒和偏见所致,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发展出爱的关系的,这就需要放手让所爱的对象(孩子)自由。所以要想建立建立真正的爱的关系,就必须抛弃偏见、自我为中心、生气、怨恨、愤怒等负面的情绪。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自由抉择都出自仅有的这两个可能思维之一:一个爱的思维或一个恐惧的思维。恐惧是退缩、关闭、抽出、逃避、躲藏、攻击、伤害等思维的能量。爱是伸展、开放、送出、留驻、显露、分享、治愈等思维的能量。恐惧像衣裳一样包裹着我们的身体,爱则容许我们赤裸裸地站出来;恐惧依恋并且紧紧抓住我们所有的一切;爱则送出我们所有的一切;恐惧捆绑束缚我们,爱则温柔的拥抱我们;恐惧是占有,爱是放手;恐惧使人心痛,爱则使人欣慰;恐惧攻击人,爱则抚慰人。恐惧与罪恶感是我们唯一的敌人,爱与觉察则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不能把两者混淆,因为恐惧使人瘫痪——它会杀害我们,爱和觉察则让人行动——能给予我们生命。对于以上父母的表现显然不是爱的思维,而是恐惧思维在起作用。在恐惧思维的主导之下,我们所表现出的就是非爱的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比如父母常对孩子说“你再淘气,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了!”、“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要你了!”“你看看我就为了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或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落后了、人变老变丑了,我牺牲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念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非爱行为。正因为这些个非爱行为——一种有条件的爱或以父母长辈的意识为中心的爱,孩子所体验到的是父母都他们的否定、占有、控制、打击和怀疑,自然他们的心灵也就会被退缩、关闭、抽出、逃避、躲藏、攻击、伤害等思维的能量所占据。他们害怕失败的恐惧,害怕家长失望的责备,就如影随形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灵的健康,这对渴望自由,渴望自身价值得到发挥的孩子而言,无疑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揣摩大人的意图,长大后要么自卑,懦弱,不敢犯错,没有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要么没有利他的情感体验,没有也无法学会感受他人的能力。不知不觉当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关爱他人的能力。以至于步入社会后,始终无法和别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误人害己。朱永新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父母皆祸害”心声表达的真谛就是父母要无条件的接受和悦纳孩子的本身——接受他(她)的独特,接受他(她)的优点,也接受他(她)的缺点。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就是在人格上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尊重;在认识上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与周遭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建立起和谐融洽的良好关系;在行为上适时适度而严格要求,培养出良好的习惯或品行。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家也常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反映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之上就是:父母怎样看孩子,孩子也怎样看自己。父母欣赏孩子,孩子也欣赏自己。(杨永龙)
上一篇:利润篇,盈利要紧紧锁在口袋
下一篇:如何制作黑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