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书,往年录取表
估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考的评分标准大家会在得到答案时看到,精确到每一分都能给出详细的得分来源。无论如何,估分一定要仔细而且慎重,建议尽量严谨一点,字体不好的同学尤其注意,容易估高。一般的方法是:先按照最松的标准得到你的最高分,再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得到最低分,理论上两种方式差距应该不超过25分。再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信息和往年的经验,得到一个大体确定的分数。
从全省(直辖市)搜集重点高中估计的一本线二本线,再根据往年的学校录取分数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根据这个定位考虑是选择较差学校的好专业还是较好学校的一般专业,以自己兴趣和个人意愿而定。
不要忽视低档志愿。如果没有复读意愿,建议将能够填报的志愿都填报。在较低档志愿,你的分数反而成为优势,可以进入较好的专业,对于考研工作而言并不占劣势。
不要忽视提前批,这里说不定会挽救你的高考。部分学校会在提前批投放一定的招生名额,其中既有普通专业,又包含有军、警、师范等专门的招生版块。在梯度志愿的前提下,提前批招生是一根不可错过的救命稻草,如果成绩不够理想,有可能能够在提前批找到自己的理想志愿。但是,报考时一定特别注意,提前批录取批次为最前,如果提前批被录取,则不再参加本科一批、二批的录取。
平行志愿的平行院校个数随省份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平行志愿的填报时间都迟于分数公布时间,可以省去估分环节。对于先填报志愿再出成绩的省份,估分原则参照上述“梯度志愿填报”第一条。
成绩公布之后,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知道自己在全省的名次的大概范围。这对于填报志愿是一个极为有利的信息。一般而言,有实力冲刺名牌大学的同学可以根据排名和兴趣列一个学校名单把自己的意愿排好。一般情况下最终填入志愿几个学校之间是要有一点差距的,不过只要排名在往年基本足够进入某几所大学,那么同时将两个甚至三个同一档次的学校填在一起也没有关系,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当然,为了增加录取几率,排名差距较大的同学不建议冒险。
还是想提一下提前批。平行志愿不建议填报提前批次,除非有你特别中意的学校或者专业或者在正常批次里录取机会不大。平行志愿提前批的录取几率相对于梯度志愿要大得多,所以只要是基本符合成绩段的分数一般都可以得到录取。为避免错过后续更好的机会,填报提前批一定慎重。
A是重点中学的一名优等生,理科,平生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0名,属于能够进入普通985高校水平,高考填报志愿类型为梯度志愿。考试结束后,该同学估计分数较好,高于其平时水平,填报时写入“北京大学”,最后成绩公布,落榜。分析:很多同学会有高考超常发挥的“错觉”。其实高考也是一次普通考试,大部分同学的成绩与平时排名相差不多,少部分同学可能确实会一鸣惊人。不过为了增加录取几率,建议还是慎重为主,平行志愿可以一试,梯度志愿不要冒险。
B与上文中A的水平相仿,同为理科。不同的是,B所在省份志愿类型为平行志愿。成绩公布后,B的水平在全省150名左右,比平时水平略高,可以进入南京大学或者水平相仿高校。由于之前得到了一所普通211大学的自主招生名额,B同学慎重起见,在提前批填入普通大学,导致被该大学录取,错失更好的机会。分析:慎重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得到自主招生加分的情况下。但是如果成绩已经公布并且该自主招生名额意义不大时,学会放弃。
C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理科,高考成绩不理想,据二本线差5分,未被录取。之后在统一补录阶段,该同学抓住机会,填报本省一所二本院校,最终顺利进入大学。分析:不要忽视补录。如果没有复读意向,与分数线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补录被录取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D是一名复读生,文科,平时成绩稳定在一本线一下10分,高考发挥较好,高出本省一本线10分左右。填报平行志愿时,为了保证录取,将省内普通高校放在第一志愿,省外较优秀的高校放在后续志愿。录取结果公布,后续的省外高校有的已经达线,但是由于填报靠后,被省内高校录取。分析:很多同学尤其是复读的同学,填报志愿时一方面没有仔细阅读志愿的录取原则,另一方面在家长的引导下过于谨慎,导致不能进入最理想的大学。平行志愿录取原则是达线即投档,同一档内的院校(一本算一档,有的省份区分一本A、B类,则A类为一档,B类为一档)不重复投档。顺序不影响录取,即不存在填报之后达线却由于将该院校填写靠后未被录取的情况。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听听老师意见,与同学们交流志愿填报结果。
如果你是新课改第一批录取或者志愿填报改革第一批学生,往年的成绩参考价值不大,即使是老师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把握。所以不要过于依赖老师。
志愿填报问题上一定冷静。成绩好的同学不要浪费自己的分数,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志愿填报认真一点也能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