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周边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侧一里许的五乳峰脚下,在我国专指僧人的坟墓。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相映,粗细各一,形式多变、故称为塔林。林就是众多各异的意思,嵩山塔林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史的珍贵资料。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塔"。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
达摩洞,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有一天然石洞,为当年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的地方,称为达摩洞。禅宗初祖达摩在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静坐长达9年。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砌成拱门,洞深约七米,高宽各三米左右。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中间的就是达摩坐像,两侧为其弟子。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毁。洞内东壁题有"本来面目"四字。洞外西边石壁上有"面壁洞天"四个大字。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个大殿。殿内的壁画很是有名,是少林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动,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超。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整。这里是二祖慧可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在此,乾隆十五年,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来做寝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为明朝初年,历经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放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救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为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又名法堂,为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