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昔 解释:昨夜;现在与过去。往昔;过去。昔(拼音:xī)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昔”字的甲骨文一般解释为用过去发大水的日子来表示“过去”“从前”这一概念,因而“昔”也由此引申出“长久”之义。《周礼·天官·酒正》所说的“昔酒”就是指酿的时间较长的酒。又以音近通为“昨”“夕”“错”等等。2、今夕解释:今晚;今天晚上。夕(拼音:xī)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是同一个字,都是半个月亮的象形。“夕”的造字本义一般认为是月亮刚出现时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傍晚、黄昏。后引申指夜晚。扩展资料“夕”是由“月”再加上一点。明月高照,标志着长夜的降临,故而甲骨文字形既是月亮的形体,又是夜的象征。最初的月和夜可说是一码事,到后来,又要用月来计算时日,把30天算作一个月,成了历法上的专有名词,就有点麻烦了。此时“月”既是月亮,又是夜,不好区别。于是先民在“月”字中加一点,又造出了一个“夕”,用它表示月夜。今昔“昔”字在甲骨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从“日”,另一部分则是滔滔的洪水,浪滚波翻的形象。上古时代,洪水为患,祖先备受洪水的灾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后来洪水疏治了,泛成灾已成过去了,先民便用表示时间的符号“日”,与非同寻常的水波、大浪的符号(图J)结合在一起,来记录和确立一个表示“过去”、“从前”的概念,作为“昔”日。“昔”的本义便是“从前”“往日”,与“今”相对。后来洪水疏治了,泛成灾已成过去了,先民便用表示时间的符号“日”。与非同寻常的水波、大浪的符号(图J)结合在一起,来记录和确立一个表示“过去”、“从前”的概念,作为“昔”日。“昔”的本义便是“从前”“往日”,与“今”相对。扩展资料来源:_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