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7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SWU留学:[190]转专业无工作经验如何申请?

1. Be Proactive, Reach out, 不怕丢脸:  官网,给小米写信,在美国的同学、学姐学长/同学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父母朋友的孩子/在北京的留学生,LinkedIn, 微博,各种信息渠道,都打听起来。比如,我的文书,在中介和我自己改完几遍之后,请我在美帝的小伙伴polish了一遍(真是太感激,小伙伴每天下了班,晚上闷累还帮我改,一个字一个字的改啊)——晚去读master的好处之一,自己的同级同学都是前辈了哈哈。请小伙伴改完,真的从逻辑到语言,都又好了一些。从我的经历看,找认识的、比自己厉害的伙伴改,会比批改网好,因为可以即时商量写作思路和用词。在此,深深感谢被我骚扰的同学和朋友们,你们都那么忙,自己的事情都那么多,有为找实习FT纠结的,有为H1B抽签纠结的——你们没有义务帮我的TAT 么么哒!  比如录取之后,在LinkedIn上找找同校的学姐学长,或者联系下小米,能否请他们帮忙找到在读的国际学生聊一下。这样,除了获得学校的信息,还能体会一下这个学校的风格,比如是独立冷漠型的,还是亲切友善型的(吐槽一下,是不是跟城市风格也有关系,大城市的普遍都淡淡的,小城市的项目回答都特热情)。  另外,还可以问问你认识的外教等美国人,问问他们对于你的各个选择学校和城市的印象,any thoughts. 比如,我会跟中介的老板(美国人)请教,去参加美国the Beijing Center活动时,也会向他们的staff问一下。当然了,不能把美国看成一个笼统的概念,各个地方的差别其实挺大的,就像是咱们,很难一概而论”中国就是怎么怎么样的”。所以,看看自己更想要什么,结合他人的建议,做决定吧——其实,有些时候,要问问自己是否心里已经有答案:)  2. 跟学校保持联系: 比如,申请时,如果有不懂的问题,问不到或众说纷纭的,我会直接写信问问小米,比较放心;申请完,每提交一所,我会写封邮件,告诉学校:我已经提交了,我的T/G/WES号码是多少,谢谢你们的关注,希望早日收到贵校的回复啊;收到AD,真诚谢谢人家认可,然后问问能不能跟再校生聊一下呀。就跟追妹子一样,多交流,诚恳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情,用真心实意去打动对方。  交了定金,申请也就告一段落了。不能更期待接下来的旅程,肯定充满超多的惊喜与挑战。我知道,这只是开始,甚至还没开始呢!分享一下我的本科导师嘱咐我的话,她也是工作了2年多之后才出的国,读完硕士博士:“有条件有机会出国看看并居住有很多益处,拓宽眼界。但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吃苦的思想准备,和培养平衡多种文化冲突的内心协调能力。” 嗯!  再分享一段安芯妹子的话(她在毕业后义工旅行、现在创业),一直鼓励着我:  “从无到有的过程,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来,让你一夜之间收获你想要的,你需要付出,付出时间与精力,而且要懂得沉默与隐忍。好东西都是在沉默中完成的。默默地去做,直到长出青苔。在这两年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着自我教育......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分享给大家:  (1)生活是一个趋势,不是靠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就能让你充实,而是你要把一件对你而言正确有价值的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  (2)只管去做,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靠想便能够获得的,而是靠行动,在有效率的行动里,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  (3)如果你抵抗主流,必将受苦,如果你接受主流,或许会福乐自生。我们有的是时间重蹈覆辙,但改过迁善,一次足以。如果和尚说的对,万般皆有因,那么受苦将赐我们更接近神,教导我们,软弱时要坚强,恐惧时要勇敢,迷惑时要明智。”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