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37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茶叶解剖诠释

茶的解毒作用,此后茶叶的药用和食用性一直为人类所利用。随着化学和医药科学的进步,茶叶的许多重要药用功能得到了确证,并进一步揭示了各种茶内含成分的许多功效。茶医学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和古代传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门类。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是对茶提取液的疗效试验,80年代以后,较多地集中在对茶叶中茶多酚类、儿茶素、氟等成分的药理功效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其中对茶多酚类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研究结果明确了茶多酚类具有抗肿瘤、抗衰老等医学功能,以及它们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机理。茶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作用,茶色素(包括茶黄素、茶红素、β-胡萝卜素等)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茶叶中的氟对龋齿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等功能也得到了证实。茶的解毒作用,此后茶叶的药用和食用性一直为人类所利用。随着化学和医药科学的进步,茶叶的许多重要药用功能得到了确证,并进一步揭示了各种茶内含成分的许多功效。茶医学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和古代传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门类。
方法/步骤
1

茶的药用和食用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虽然从现有最早关于茶利用的历史记载看,茶的最早利用为药用,但从另外一些历史记载及中医考古发现分析,“药食同源”的情况应当也存在于茶树利用的历史上。可以相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茶的药用和食用并重,后来才发展到以作饮料为主。

2

对于茶的药用方式,人类最早是把茶鲜叶直接当作药来食用的,后来慢慢有了对茶鲜叶的初步加工和储藏。另一方面,从单一的以茶作药治病,发展到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含茶中药配方,创造了无数茶疗药方。服用方法也从直接食用茶鲜叶,发展到煮饮,进而到包括煮饮、研末外敷、药枕等多种应用方式,并创造了茶疗、茶膳等一系列茶医疗和保健形式。

3

,茶叶的许多重要药用功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体系中得到了确证,并进一步揭示了各种茶内含成分的许多功效。目前,对茶的利用已经发展到多种方式和途径。现在涉及茶或茶提取物的应用领域已大大延伸到作为食品添加物、保健食品、饲料、日用化工、制药、化妆品、建材、纺织等领域,其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开发出的产品丰富多彩。

4

人们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了解到,茶具有解毒、清火、提神、消食等诸多治病和保健效果的。虽然此阶段人们对茶的药用功能的探索方法是零星的、随机的和很不系统的,但毕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茶治病的感性认识,并且,这种探索逐步由偶然走向自觉。直到中医对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创造出大量含茶中医药方,从此便进入了茶医学自觉、系统的研究发展阶段。在理论上,总结出了一系列传世经典著作,其中以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清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为著名。此阶段含有茶医药内容的重要著作有:1)唐代:陆羽的《茶经》、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孟诜的《食疗本草》。2) 宋代:苏颂等的《本草图经》、林洪的《山家清供》,等等;由宋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剂方》等医学著作中,也都有茶疗“药茶”的介绍。3)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王海蘸的《汤液本草》、孙允贤的《医方集成》、纱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陈仕贤的《经验良方》,等等。4)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橚的《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李中立的《本草原始》、汪颖的《食物本草》、鲍山的《野菜博录》、赵南星的《上医本草》、张时辙的《摄生众妙方》、俞朝言的《医方集论》、钱椿年的《茶谱》、许次纡的《茶疏》、程用宾的《茶录》、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硫》等等。5)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汪昂的《本草备要》、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苏敬等的《新修本草》、鲍相璈的《验方新编》,等等。6)现代:陈存仁等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谢利恒等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南京药学院的《药材学》、江苏新医学院的《中药大辞典》、陈椽的《茶药学》、《中国药膳学》、《中国药茶》等等。

5

1)神农时代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 《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记载有:“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等。2)东汉张仲景用茶治疗下痢脓血,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具体记述了茶的药物效用:“茶治便脓血甚效”。 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他还用茶来消疲劳,提神醒脑等。3)魏朝名医吴普用茶治疗厌食、胃痛等症,并把茶作“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养身保健饮品。4)梁代陶弘景《别录》中的记载:“苦茶轻身换骨”。茶医学在此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可归纳为:1. 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积累了大量以茶治病的经验。2. 从吃茶治病发展到包括以治病、防病及保健为目的的经常性饮茶。3. 茶的利用方式从直接食用鲜叶发展到将鲜叶加工成干茶储藏,以备后用。第二阶段:中医对茶的医药功能的系统研究此阶段所跨越的时期,笔者认为应从唐、宋时期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止。此阶段对茶医学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是采用中医的方法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在方法论上主要受综合的、归纳的理论所指导,注重整体的观点和遵循阴阳五行的世界观。此时期,茶医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中医的发展过程同步。人们开始对茶的医药及保健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和全面的探索,对前人大量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对茶医药价值的开发利用已从单方应用为主发展到单方、复方并用,并以复方为主,在实践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含茶中药方剂。服用方法也由单一的煮饮法发展成包含煮饮、外敷、熏灸、药枕等多种方式,并创造了茶疗、茶膳等茶医药文化。

6

经历了此阶段的发展后,茶的医药应用已十分普及。不仅历代医家积累了大量以茶治病的经验,茶医药功能知识在民间百姓也广为普及,就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茶的医疗作用也深有体会,他为后人留下自己以茶保健的经验:“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

7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特别是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的茶树和茶文化也传播到了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茶叶回国,1607年荷兰从中国贩运茶叶至印度尼西亚,1910年中国茶叶开始销往欧洲。向国外引种茶树和出口茶叶的同时,也开始了茶文化和茶医学在世界上的传播。茶医学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发展也是这一发展时期的重要贡献。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