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28今日阅读:155今日分享:35

怎样拍摄流星雨

拍摄流星雨十分容易,而且还是入门级天文爱好者的最佳实习手段,从未尝试过天文摄影的朋友也可以很易进行,还可能随时有意外收获,拍摄到十分精彩的流星雨照片。
工具/原料
1

广角镜头

2

三脚架

3

遮光罩

4

相机可使用135或120机,单镜机或非单镜机也可以,但快门必需备有B制式,同时,使用手动相机比自动相机更合天文摄影用途,因为自动相机利用电力操控快门,使用B制式的情况下,电池可能很快耗尽。镜头方面则要使用35mm或28mm、24mm 等广角镜头,这样才令相机对流星有更高捕捉率。镜头遮光罩相信很多朋友知道如何使用。

步骤/方法
1

首先要确定流星雨的辐射点天区位置,如果你的镜头是28 mm或更大的超广角镜,一般可以对正辐射点或略侧来拍摄,或以覆盖该星座为主体。但光亮的流星大多偏离辐射点较远和出现在低空,故不妨将镜头指向离开辐射点较远的天区去捕捉

2

至于拍摄用的底片可选择400度至1600度,镜头的光圈要开到最大,曝光时间可以由1分钟至20分钟,短时间曝光易显示星座外貌,长时间曝光则可拍摄出星流迹,有更高机会捕捉较多流星。

流星的拍摄
1

一般流星都很亮,麻烦的是速度快。所以使用器材上与要拍暗天体所用的一致。底片一定要用超高感度的,彩色的至少要有800,最好用3200度的。黑白的可用TP,能用红外线底片更好。镜头也要用高速、广角的,通常的天文摄影使用的镜头光圈至少在2.8,拍流星这是低限,最好比2.8大(这样的镜头不好找)以求记录较暗的流星。广角的要求是为了提高拍到流星的机率,就我个人的经验,135相机以焦距24-35mm较合适,若要拍出壮观的流星,可能得用50mm以上。曝光上不宜太长,否则像星光、天光、光害等会淹没一些小流星的影像,在前述的器材条件下,10-15分的曝光较合适。至於要不要用赤道仪做追踪,都无所谓。你也可以同时开拍好几台相机,以增加拍到流星的机率,唯独在流星雨时千万别朝著辐射点拍,否则会拍到十分少且无趣的流星。以上是"拍到"流星的方法,不是拍流星的方法。要拍出有意义的流星照片另有一套烦人的方法,不说了。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固定摄影」,一台有B或T快门可长时间曝光的相机架在三脚架上,使用标准镜头,光圈全开,再加上一条快门线就可以了。底片方面,高感光度的底片可以拍摄到较暗的流星,相对地也容易对天光(sky-glow) 敏感,在此影响之下使画面呈现雾化的情形,所以曝光时间不能太久;低感光度的底片曝光时间较长,但是拍不到较暗的流星。综言之,使用ISO(ASA)400的底片,曝光15-20分钟,光圈开f/2.8」大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指标。拍摄方向则对准天顶或是将流星群辐射点纳入画面任一角。  上述方法下,约10-20小时可以摄得一张流星的照片。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用能涵盖整的天区的「鱼眼镜头」,光圈全开,使用ASA 1600 or 3200 感光度的底片;但这大概只能拍到又长又亮的大流星。平常看还不错的流星在画面上可能只是蚂蚁般小小的一点。当然...运气好的话,可以拍到吓死人的作品。

2

搜天流星仪,以四到八部相机加广角镜头(一般以焦距28mmor24mm为宜)分别锁定不同天区,两两之间互相视场略微重叠,总拍摄范围 VV%尽量涵盖整个天空,只要有流星出现,保证万无一失。优点是可以拍摄到较暗的流星,流星影像也较为壮观。(光圈底片同上)於此类推...。 要不要用赤道仪、追不追踪依个人喜好,反正重点在拍流星,固定摄影也没关系。每一张底片约曝光10-20分钟不等(也要看光害影响程度,光害小的地方拍摄成功的)机会较高,摄影时间也可以长一点),可依上述指标推算适当曝光时间。不要忘了记录所拍摄流星的出现时间,将来可能派得上用场。更进一步设计一类似风扇的旋转快门装置加在镜头前方,便可依据被切成几段的流星迹长度来估计流星的角速度。当使用同步马达来驱动旋转快门的话,其快门速度就可以很容易由马达转速决定出来。倘若能在相隔数十公里远处,幸运地对同一颗流星进行同步观测;便可以精确地计算流星在地球大气中的轨迹(trajectory),经由测量相对於背景恒星的流星出现位置以三角关系便可求得。假如是使用上述旋转快门装置的话,更可以决定流星之真实速度。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