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61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征文作品:如何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请大家多提意见)

如何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文/点点阳光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五大板块之一的“社会”板块中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幼儿的自我概念(即如何看待自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任务。在随后的教育建议中,《指南》明确指出应“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指南》提出,在使用时应遵循“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原则,因此针对“如何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这一话题除了走尊重幼儿的科学道路之外,别无他途。在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和孩子的生理需要的安全需要等同属于人的缺失需要。对于幼儿来说,我们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给孩子吃饱穿暖,让孩子保持舒适,这样孩子才能舒畅;渐渐长大,我们需要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要扩大孩子的舒适圈,让宝宝感觉自己处于非常安全的环境中;随后,家长需要和孩子之间建立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置身于爱的情境中,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对于幼儿,我们觉得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要就足够了,其实下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尊重需要的满足同样非常重要。在马斯洛的解释中,这是一种和生理需要并列的缺失需要。根据心理学的解释,自尊是个体自己的价值的感受,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重要性的感知。教育心理学家古柏史密斯(Coopersmith,1976)在其《自尊心的养成》一书,提出了养成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即重要感、成就感和力量感,这三个维度的提出对于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非常有启发。1、重要感——过犹不及重要感简单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重要的感受。社会学领域中有一个研究结论非常有趣,在一个家庭里,老二往往是最不受待见的,从统计结果看,不但老二命运多舛,而且就连犯罪率都高于老大和老幺。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老大是长子自然地位不可撼动,而老幺是幼子,会赢得更多的宠爱,于是尴尬的老二就自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哪一个,因而无论在哪里都将自己放置在边缘人的地位,参与意识淡薄,如此不仅难以获得成功,距离终极的幸福也很遥远。现代孩子几乎感受不到这种“不及”的重要感了,当独一代遭遇独二代,那种“七个爱一个”的局面易于使孩子产生一种“霸王心态”,“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过剩的重要感还造成了当今孩子的无法承受之重,可以想见带着这种心理步入社会的孩子自然会处处碰壁。于是为了获得一直以来享受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群体中出现了丧失底线的不良竞争,同情心衰微,归咎于他人,甚至不惜践踏他人生命权,现代社会的很多社会问题根源也许就在这里:谨记过犹不及。2、力量感——允许做事早在两百多年前曾国藩就曾经说过,看一个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出息,就看三条,看这家孩子几点钟起床;看这家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已做,看这家孩子是不是读圣贤书?他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成是孩子是否成人的三大标准之一,这对于国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我们中国人太爱孩子,同时也太不会爱孩子了。据报载,有一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老师们发现这个小孩拿不住笔,笔拿了就掉,无法抓握,无奈之下,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家长自己压根儿都没发现问题的存在,检查的结果,把医生、家长和老师全部吓了一跳,这个6岁的孩子的肌肉从来没有被锻炼过!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他生出来以后,他没有需要用过他的手指肌肉,一直都是被照顾,而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中,使得他原先在母腹中就具有的肌肉运动能力现在都退化了!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力量感就是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感知,如何让孩子获得力量感,非做事不可。当你冲过去扶起摔倒的孩子的时候,你剥夺了孩子自己练习爬起来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可以让他学会爬起动作、发展平衡能力、建构危机意识;当你帮孩子剥去果皮的时候,你剥夺了孩子体验力量和能力的机会,孩子也失去了习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相辅而生的机会;当你代替孩子画出完美直线的时候,孩子永远看到的都是完型,而不是未完成的线条,你剥夺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成长的机会。因此,当孩子脱离母腹时,他就变成一个独立个体,世界逐渐向他徐徐展开,在这副生动唯美的世界图景之前,让他自己动手吧,因为只有切己体验才能昭示存在之价值。3、成就感——鼓励为主成就感就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后,对自己所产生的事情产生的一种愉快的感觉。《指南》指出: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由于幼儿力量不足,常常需要家长帮助降低难度帮助孩子实现成就感。如宝宝想扫地,但是他拿不动大扫把,这个时候他会生气,会丢掉扫把,与此同时产生一种“无力感”,此时家长一定要介入,跟他讲明情况,即由于你太小,而不能拿起扫把,而不是你没有力量,等你长大了自然就可以拿得动啦!然后再去找一个小扫把让他感受,如果家里没有现成的就去买。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如果扫把比较小,他同样可以完成,如此不仅不会使孩子的成就感受挫,也会使宝宝学会正确的归因。自尊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开始对嘲笑中所隐含的负面因素是有所抵触,开始因为你的夸奖而喜形于色,这些都是孩子自尊的需要萌发的象征,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并且在育儿中不遗余力的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这不仅关涉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有助于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下为征稿启事,请大家都来参加!“倾听孩子,共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启事www.jyb.cn 2013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中国教育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倾听孩子,共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学好、用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中国教育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决定联合开展“倾听孩子,共同成长”主题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征集学《指南》、用《指南》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体会。  征文对象: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  稿件要求:讲述幼儿园教育或家庭教育实践中的真实事例,畅谈自己在学用《指南》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与幼儿互动交流获得的切身体会和感悟、反思等。要求观点正确,事例鲜活生动。切忌空话套话,严禁抄袭。2000字以内。  活动组织与投稿:  1.各地要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参与征文活动,活动期间,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月推荐2-3篇优秀稿件。  2.幼儿园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动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可直接将稿件(电子版和纸质版均可)寄给主办单位。  3.来稿请在电子邮件题目或信封封面标注“《指南》征文”,幼儿园教师投稿请注明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家长投稿请注明姓名、性别、年龄、孩子所在幼儿园名称、家长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稿件请寄: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处王玲艳(收);邮编:210097。  电子邮箱:zhinanzhengwen@163.com。  联系电话:  联系人:王玲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稿件请发送至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幼教处,邮箱:wzk@moe.edu.cn。  截稿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征文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60名,优秀奖100名,优秀组织奖(面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若干。  征文活动计划于2014年5月完成终评,并进行表彰,颁发获奖证书。  征文期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站将开辟专栏,连续选登部分优秀征文。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28日第3版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