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05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五台山旅游景点大全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方法/步骤
1

叶斗峰为五台山北台名,以惊险取胜,位于台怀镇以北5公里,海拔高度为3058米,面积达400余亩,是五台山中之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最高峰,世称“华北屋脊”。远望其山巅,呈马鞍形,佛教喻为一身双头的共命鸟。

2

竹林寺位于台怀镇西南6公里处的竹林寺村西侧、距龙泉寺三四公里,该寺是唐代高僧法照所创。

3

延庆寺鹿湖区的寺院中论规模之大,当推延庆寺。它位於禅林区北,在鹿湖精舍之上,兴建于60年代。

4

清凉寺--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5

观音洞位于台怀镇南三公里栖贤谷口岸畔,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诵经之所。因岩石洞中塑有观音像,所以得名。

6

灵应寺是山西省五台山北台顶的一座寺院。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灵应寺创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7

金界寺坐东朝西,两侧青山环护,因建有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舍利塔而闻名于世。

8

元好问墓在山西忻县城东南7.5公里韩岩村侧。附近杨柳葱茏,一冢居高,墓周砌石,翁仲石兽分列。倚后为享厅,五开间,内碑碣嵌刻甚多。东侧院有亭,六角攒尖结构。全部建筑简而不陋,朴而一谷。元好问(1190─1257)号遗山。幼聪慧,擅诗词,后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专政著作,有《遗山集》,并造辑成《中州集》十卷,乐府一卷。现在进入元陵,松柏夹道,林木遮荫,莳花竞放,碑碣林立,一派古朴肃穆的陵园氛围。

9

尊胜寺在山西省五台县城北20公里西峡村山峪,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始建于唐,宋代重修,民国初年又予修葺。寺区古木参天,建筑瑰丽。寺前影壁砖雕精巧,寺内殿堂楼阁皆备,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迭有致,左右设经楼禅舍,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大雄殿台基高耸,建造富丽。无量殿全部砖构,雕刻精致。

10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11

宝华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3.5公里的塔儿沟,背依北台,东西临山,面南开阔。    宝华寺,原名杂华庵,为明代僧人正参法师所建,是一座华严道场。康熙五十年札萨克大喇嘛老藏丹贝重建寺宇,成为黄教道场。光绪二十九年挂匾改名“宝华寺”。1990年住持演林法师又新建天王殿、文殊殿、东西寮房和塔。1998年,他又建了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

12

善财洞寺位於山西五台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於清朝。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寺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是主寺,建於清乾隆年间,坐东向西,中轴线上有三进殿宇,两侧则是禅堂僧舍,布局也颇庄严。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善财童子系佛教谱系中的菩萨之一。《华严经》记载,福城县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善财童子本来很凶残,後受文殊菩萨教化而成佛,是佛教用来宣扬“即身成佛”的例证。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教化后,曾历访观音菩萨并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於善财历访名师时拜谒观音菩萨的故事。

13

善德堂是南山寺的一部分。南山寺是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大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该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14

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而且站在佑国寺最高层还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景致相当不错。

15

罗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五台山五大禅寺之一。佛教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娶妻生子,儿子名叫罗喉,罗喉寺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

16

望海峰为五台山东台,位于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古人说:“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1981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17

佛母洞是一个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镇寺庙集群区出发,顺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2.5公里即到。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千佛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后人称为母腹。佛教宣扬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乐幸福。

18

圆照寺--显通寺钟楼前上方,有一条别具一格的通道:沿灵鹫峰小山瘠,从底到顶石台阶叠叠升高,左拐右折。石台阶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圆照寺。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传教,应沼十大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欣赏,敕封其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给金印、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室利沙在五台山就住在显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人,奉旨讲法。佛事活动告一段落后,请旨归山,没有得到皇帝的准旨。谁料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室利沙无疾而亡。佛教称为圆寂。宣德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于一分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建寺闩真觉;一塔在五台山,建寺曰圆照寺。明清屡修,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

19

般若泉位于梵仙山北麓,殊像寺东侧,风林谷出口处,紧挨石凉公路,周围有一片杨树风景林。现在,周围建起了各种仿古建筑,华丽多彩。般若是梵文音译,在佛教里作智慧解释。据说这种智慧一般人得不到,只有具备成佛条件的人才能获得。般若泉,就是说饮了泉水能增加智慧。般若泉,亦称万岁泉。传说,康熙皇帝上五台山,煮饭喝茶,用的都是般若泉水,故名。历代班禅、达赖朝五台山,都要派专人到般若泉取水饮用。历史上,五台山各寺院来了名贵客人,都要派小和尚专程取水沏茶。五台山传言,般若泉三九严寒天不冻,冷泉水也能沏起茶来,在五台山用其它水沏茶,喝得多了会感到肚胀,用般若泉水沏茶,喝得越多越舒服。

20

锦绣峰为五台山南台,位于台怀镇南12公里,海拔2485米,面积200余亩。五台山其它四座台顶皆连起伏的系列山脉,唯有南台是另为一峰。远望山形,莞如一匹卧马,站立山巅,又觉得好像立于覆盆。亦名仙花山,以野生植被闻名,台顶鸟语花香,犹如仙境。台顶象倒立的藻瓶,周围1里,细花杂草布满了整个山峦,犹如绿色的地毯。这里有罕见的“金莲”、“日菊”和名贵的“银盘蘑菇”。每年芒种过后,盛夏来临,来自各地的骡马牛羊聚集山上,牧民们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动人心弦。台顶寺庙,也是隋文帝诏令始建,宋代重建时名为普济寺,后于明代成化年间重修,内供智慧文殊。

21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黛螺顶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计有殿堂僧舍二十余间。过牌楼,进山门,见院内的山门背后立有石碑两块: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照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看来,黛螺顶又名青峰顶,佛顶庵是黛螺顶寺宇的另一种称法。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作为殿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又站坛佛亦称旃檀佛,因原来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第二座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自从黛螺顶供五文殊以来,小朝台的盛誉闻名遐迩。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御制碑,石碑背面的乾隆亲笔题诗,其字迹的结构丰满圆润,笔法刚劲流畅,堪称书法艺术珍品。第三座后殿面阔五间,悬山_顶,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诗中所称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树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有如戟指蓝天,为寺宇生色不少。

22

五爷庙,即五台山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 “十殿阎王”。

注意事项

如果能够帮助到您,请收藏!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