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02今日阅读:176今日分享:34

现代道家实修浅论:眼耳鼻舌身意

在很多情况下,不要说什么放下、空之类,无知者空谈放下,那么请问-又放下了什么呢?首先要明白的是-拿起和放下是个正常而自然的顺序,也就是先拿起,而后放下。
方法/步骤
1

佛门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断章取义”心经中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前面的“无”字,因为现代有了悟这个字的实修并不多,无-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如以心传心的“拈花一笑”、如玄门实修的体悟心觉、如俗话说的会心一笑…它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文字和语言。也许有人说道家或佛门中的“空”、“无”之类有什么好悟的,只能说你还没有了解无中的精彩绝伦的内容,无中生有!     大道至简,我们先来说说无中生有的有。即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眼耳鼻舌身意。          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重要的是-不仅仅佛门、道家对眼睛有更深的认知,很多宗教也同样具备这种认知。他们不是想象人类的眼睛没有其他动物看到的多,而是他们本身看到的更多。这是一种开发出来的原始能量。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不难,俗话说心如明镜,这里,人们把心和镜子画上了等号,如此观照人间世事,人生自不惑。      而现实中,我们是怎么做的,先描述下——     我们身边的、说的最多的都是“我觉…我认为…我想…”,一个人如果太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是一种偏执,当然,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希望在坚持意见过程中静下心,就和那“爱”一样,爱一个如果能爱到忘我境界,那么-这样的人还会在心爱人面前那么在乎自己的偏执么?但是在现实中,看看我们自己和周围,大家都具备这样的偏执,这也是所谓的眼界没有别人大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关上或封闭了心灵的窗户。重点是—我们要学会展开心眼看世界。      关于眼的题外话:1.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静下心来抓住看的过程,会发现你在消耗,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这也是所谓的“漏”,漏的是什么,如流水的生命,你懂得!当然,对于修行的道者例外些;2. 有一种眼,不论把它叫什么天眼、第八识、超感官还是其他,它是原来的能力和生命的科学;3.心和眼有着有趣的关系,有时闭上眼睛看的更丰富……

2

耳:这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受信息后,然后你会把这些信息一定的“加工”,这里的关键词是—加工,因为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有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有些东西需要融入,如道德经:道法自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仅说明了万物的特性,和融入的本质。耳-人们都喜欢听到悦耳动听声音吧?而我更能确定的是—人们心里都有一首歌,与其说这首歌触动了心弦,不如说这首歌和心灵产生共鸣,那-到底包含着很多玄妙的东西,如你的欲望、过往、远景、性格、感情、心语……有趣的是-这首歌并没有声音,但却有非常的旋律和节奏,也许正如道德经所言:大音希声。朋友们,静下心听听这美妙的旋律吧!    鼻:说起鼻子,那要说的可多了,鼻子上可有一个世界呢。鼻子也是一扇门,可通全身经络,从道家中很多呼吸吐纳引导等功法都可以看出,所谓的吸则为生,呼则为死,而呼吸之间—只有实修的道者才明白,那如太极、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中的“之间”奥秘。    舌:舌—人们对舌头的定义太多,也无谓的浪费过多口舌。我们直接说重点,所谓口乃心之门户。对于道者来说,从耳朵里所听到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真意才是重点,到底-没有必要连自己都耍、连自己都骗,可惜了本来面目。    关于舌的题外话:有时候,就算不是你的本意,但依然是有话说出来是收不回来的;有些“口业”,对应因果,你我他信不信都不总要,它如日月四季运行般一直在身边;有些鼓励、启发他人的话语,会成为他人心里好的一颗善根,功德自在……

3

身:身心本是一体…有人问我:什么是天人合一?    假如我喜欢吃巧克力,明明吃十个就吃饱了,为什么要吃第十一、十二个…不停的吃?——这是口腹之欲,问题是“饱了”-这个信号是你身体最诚实的语言,饱了还要在吃,那么身体不舒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身心无法合一的问题可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例子上。回到问题,如果一个人连身心都无法合一,又怎么能体验天人合一更深度的回归。    意:意这个字,我们简单把它拆成“音”和“心”(就和“忙”一样,忙者,心、亡也),大家都可以看出-意为心之音,所以我们先回到心意的心上,为人、处世、工作、技能等,只要有心,自然有了意,有了意的人事物,就不会像迷失的小船。有些绝顶聪明的朋友,不说了悟,明白世间万物只要抓住规律,对你来说并不难,但我要说的是-要先明白自己,意如心-不外求。题外话:万法(任何事业、行业、功法、技能……)大成者,从心开始!      最后附上我非常喜欢的老师—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哪怕在现代和他神交也是一件乐事,每每读到他写的经文,那超凡入圣的修为总让人心动不已(同时,在千百年后的现代,我们悟道中竟然不如千百年前的老师,不仅汗颜,更欲超越,不是和老师争,而是传承者少有的“任性”)。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