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生 写生是学习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主要方法,写生从落幅与打轮廓开始,落幅是指绘画者如何更好地安排被写生之物象在画面上位置,这种位置的安排应从有利于绘画者对物象感受的抒发、画面总体意境的设想、画面构成之美感出发。初学者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感受,又要学习构图最基本的规律,如画面安排应有利主体物象的显目,主体不宜太居中、太靠边、太顶与太沉。画面既应有变化又需稳定平衡,物象的主体部分尽可能进入画面,物像与幅面的比例以不大也不小为好。主体过分大画面视觉上容易闷,太小或太偏则易产生空的感觉等等。一般写生的画面构图上不太复杂,但从写生开始即能注意这方面能力的锻炼是很必要的,写意画打轮廓以柳炭条为好,修改时则可用干布拍去。铅笔有蜡质,炭精条也含胶蜡并易弄脏画面,因此都不适宜打轮廓。另外如果有一定造型基础者则也可以淡墨、甚至清水打轮廓。写意画之轮廓不同于工笔,以抓住物象大的动势与外形特征,并对主要衣纹走势作一些记号即可,将艺术的思考与表现放到以后的运笔与落墨阶段去即兴发挥为好,如果轮廓打得非常具体和详尽,反而不利于笔特色的发挥。 接着便是上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上墨阶段以勾勒与落墨为主,实际上用笔与用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作画过程中往往是一气呵成的。勾勒时应注意墨色变化与总体设想的协调,而大笔涂刷时又必须注意笔触与线的节奏上的和谐。意笔线的艺术承受力较重,形体、质感、格局和艺术趣味都必须在运笔的瞬间同时呈现于笔墨的挥洒之中。 初学者可先将重点放在外形特征与对象质感的表现上。具体作画可从脸部开始,再画整个头部,再接着画其他部位。有些部位如果准备用色彩表现,则可在上墨步骤时即留有余地。眼部是画脸部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要求最严格的部位,因此应特别注意。画眼方法多种多样,可先谈后浓,也可先浓后淡;可先枯后湿,也可先湿后枯;可留眼珠之极光,也可传统式地以浓墨点眼珠;可黑白分明,也可以感觉为依据虚实自如。总的一句话,画眼既应注重方法,但更应注重当场的感受,技法也需随机应变。 其他部位的画法,也应与脸部画法相呼应,如眼部用了留极光之法,则头发及身上的上色上墨,也可结合一些西方的立体画法。如果眼部用传统的点球法或单线勾勒法,则其他部位也应相应以虚实或线的疏密、枯湿、浓淡等变化为主。同时头发也不必过分注意极光与立体感,而应以头发的生长方向、组成方式以及虚实变化为主等等。 第三步是敷彩,主要是指皮肤部分与衣着部分之敷彩两方面。皮肤部分的敷彩主要是脸部,脸部之敷彩最易掌握之法是从着皮肤的固有色开始。一种是将皮肤的固有色着在皮肤的凸处,一种是着在凹处,还有的是着在作者的感觉与某种美感所需要的部位上,可打破结构界限与立体观念。在固有色之上我们可趁湿复着其他略带变化的肤色,亦可在凹部略染深色。中国写意人物画之脸部及手部、脚部色彩一般不宜太丰富,也不应完全受光源色变化的支配,但可以参照光源色的某些因素以补充固有色的不足。用色的要求应与用墨相同,不应是色的简单涂刷,而是以色去表现并丰富结构,因此同样应注意用色笔触的美感与枯湿的对比变化。脸部一般不用沉淀之色,凡调合后即沉淀之色应洗去重新配置。在中国画用色中赭石是脸部常用之色,但赭石色与墨或其他色调合后极易沉淀,因而可用质细的像朱磦、土红等色代之,便不会沉淀而色相却相同。当然因追求特殊感觉之需而有意选择调配沉淀之色则又作别论了。 有时在脸色中少许调人白色也会减少水痕与沉淀,在画妇女幼儿时不妨一试,会取得明显滋润之效果。颜料的沉淀与否不是绝对的,不同的颜料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品种也会因生产质量的不稳定而有差异,因此这方面的经验只能通过实践去取得。衣着的着色应与脸部着色方法基本协调一致,即格局、体感、色调、手法上基本相同为好。譬如脸部的着色法是感觉式的,不讲究严格的结构表现和打破固有色的互相之间界限的,那么衣着之着色手法也应采用从整体落笔、打破衣服色块之间的界限来进行。如果脸部有适当的体感表现,那么衣着的局部也应有类似的体感描绘等等。一般衣着的用色笔触可以更大些,更放些,取舍也可更大些。为了整体的色调更协凋,固有色的色相可变性也应更大些,衣着之着色、勾勒与着墨在步骤上也可以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有时可先着色再勾勒或只再着色而不理勾勒,即没骨法,乃至着墨着色与勾勒同时进行,称为拖泥带水法,既蘸墨又用色,在涂抹时随机勾勒,一气呵成。有些衣着中的纹样与特殊的笔触可以用白色或调胶矾之色先行点划,这样在大片涂抹时,这些纹样会时显时隐,十分自然,可避免后来以复加的方法所容易出现的生硬感。最后是调整,调整目的是为了使前面各步骤之间联系更有机与自然,画面从整体上更完善与协调,并且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失误之处尽可能进行补救与修改。因此调整可从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等几个方面考虑,不过调整步骤修改不宜过多,修改也要防止破坏原有成功的因素,如果无把握在修正后有所提高,而这些缺陷又尚不足以影响总体的造型与格局,则不必勉强修改。 写意人物画之作画步骤并不很严格,风格不同方法必然亦多样,故以上介绍的作画顺序,只能作为写生时参考,具体还得在各人运用中按自己画风的需要与作画习惯去调整。2、小品画 即兴式的小品画,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创作形式,在历史上并没有严格规定小品画的界限,而近代将那些随意性、即兴性明显的创作统称为小品画。小品画像民歌、随笔、小诗那样沁人肺腑,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小品画的绘制,没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大量的小品画是即兴之作。主要要求它欣赏性,对形式与技法的要求特别高,因而中国画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特点,在小品画作画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突出。小品创作还是艺术家灵感的即发式的反映,因此落笔前,必须对整个画面的设想胸有成竹,然后通过一鼓作气的运笔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将形、神、情、线、面、点、笔趣、力度、节奏、黑、白、灰等交融、组合、贯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 小品画的技法运用比主题性创作更自由,更具探索性,它的技法不宜太丰富,因为小品本身内容不复杂,画材较单一,过多繁杂之技法,反而难以控制全局,所以应在单纯里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以一处或几处的主线或墨块或色块或强笔触稳住画面,技法的大格调必须统一,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品画艺术上的完美感。 初学小品画时题材面不宜铺得太开,可选自己最有兴趣和较熟悉的三五个画面去反复变体,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这种练习的深入,必然会涉及到画面急需使用的各种绘画因素,除人物外,背景中往往会有山水、动物、花草、道具等等,在进行人物部分的精益求精绘制的同时,还必须使背景也具有相应的水平。这样尽管开始时只有三五个画面,其实要使这三五个画面完善起来,必然要进行相当数量的画外练习。随着构思的不断增多,则这种练习范围必然会自然扩伸,使你掌握各种必须的程式和技法,使你从生疏到熟练最后进入自由之境界。小品人物画应从主体入手,主体的含义不一定是人物本身,可以是画面最有特色的部位,有时主体不只是一个,或许无所谓明显的主体,可以从自己最有把握的部分或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于小品画一般幅面不大,因此勾勒、色、墨也无所谓先后,可从效果的需要见机行事。小品画具有随意性,可随时进行不同题材不同章法的实践;它的即兴性,可使灵感的火花经常得以爆发并尝试。它既可作为习作来练习,同时又包含创作的基本因素,它在主题与题材上要求较宽松,因此只要形式上的美感达到了较高层次,有标题或无标题,具象或抽象,直觉或幻觉等,均可以表现。常见的写意人物画类型介绍 写意人物画风格很多。北方的多以写实的手法,造型严谨,塑造较深入,适应于严肃主题的表现,主要吸取中国山水画用笔方式,将雄浑的勾勒与皴、擦、点、染相结合。这种表现方式因为以写实为主,因此一般总是在事先进行周密的构思,然后在详尽的初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而严格的描绘,外形主要以线的勾勒为主,一般不用没骨及泼墨、泼彩等手法,而喜以皴擦等手法进行扎实而深入的刻划。具体往往从局部着手,最后叠积而完成总体气氛。 这类画风过去汲取西方素描的因素颇多,专业技法不讲究太丰富。近来,这类画风正在演化。从其基础上派生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两种大趋向:一种是基本保持原先写实的格局,但在具体造型时减少素描的因素,而增加了作者感觉的表现,因此过去的以皴擦表现结实的结构体面的特点减弱了,而以其作为表现形式感、质感与气氛的因素在增加。另一种是在造型上进行大胆的夸张与强化,在用笔上虽仍以勾勒、皴擦为主,但不再强调表面的严谨与扎实,但在艺术表现上乃是精到的,比第一种更自如、自由、随意,更讲究形式感,也更注重主观感觉的泄露。虽然在技法上发展不多,但手法更多变灵活,而水墨趣味也增加了。 这两种画风与过去的都有区别,但仍在用笔特色和大的格局上继承原先的特色。 南方的注重造型,继承历代水墨人物画和汲取花鸟画技法,并形成勾、勒、点、厾、皴、擦、泼、渗、染多种技法混合使用,成为淋漓而疏松灵秀的画风。这种画风比较适应于抒情题材的表现,追求各种技法的配合,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大处落笔,小处细心收拾,追求细腻丰富的效果,色块、墨块、线条的总体构成的气势,特别是线以及线的构成的艺术趣味与节奏感,是一种讲究笔性、笔力、笔趣、笔意与笔法的画风。这类画风有写实型的,也有意象型的。 现代的写意线描作品,主要有写意型线描速写,线描小品,线描主题性作品等,虽以勾勒为主,但却千姿百态,线描往往不采用其他辅助表现因素,线本身承受力较大,线的优劣高低比较暴露。历史上吴道子以速写与中国传统技法相结合的生活趣味浓郁的画风,这种画风在五六十年代很兴旺,其特色是:生动、奔放、丰富,表现的适应性很广泛,章法和造型多变,题材多取于有趣的生活,因此给人以亲切感。这种画风在60年代已出现生活性与程式性结合的趋向,使纯熟的规范的程式性技法与丰富的生活意境相结合,使画风变得更具传统气息,更洗练也更完善。这类画风本身面目过去与现今变化并不大,但其许多表现上的特色经常被其他画种所汲取,并产生了一些有新意的作品。 民间绘画的形式与传统写意人物画技法结合的画风,其间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与强化民族特色,复古趣味很浓。另一种糅合进了西方形式构成的因素,从而使作品具有现代气息。对远古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再发掘与深入研究,是盲目崇洋之风中的一股清新的泉流,是探索阶段进入冷静与成熟的一种好现象。历史上由于考古与认识上局限,对远古美术研究与汲取是很不够的,对民间美术也较忽视,对少数民族美术的关注则更少了,然而这类美术是最纯朴的民族审美意识所在,是美术中最具天趣的一部分,而这些也是现代美术思潮所追寻的,因此无论是传统的研究者还是革新者都很容易也很愿意将兴趣转移到这上面来,并显得很自然与必然,加上时而产生的国际上中国艺术研究热,更推动了我国美术工作者对本土的最原本状态美术的研究的深化。古今的民间美术与少数民族美术都应是中国画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与现代中国专家画的结合,是中国画发展的很好的趋向。
上一篇:母乳保存回温的小学问
下一篇:想省钱,将损坏的沙发面换个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