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头的选择 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 2~51 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2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3 血管的选择 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4 在进行头皮输液之前,按常规准备,根据病情选择好穿刺针及穿刺部位,固定好患儿头部,使其不能躁动,再进行备皮。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排尽胶管内空气,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穿刺的这一段血管绷紧,使其固定,不左右滑动。因小儿的头皮静脉短小、弯曲,血管壁薄而脆弱,针尖刺皮肤后马上进入血管,即有一种落空感,与此同时,有时可见回血,示穿刺成功。这时,一定注意左手必须马上用胶布将右手捏住的针柄固定好后方可松手,不然患儿稍一动,即前功尽弃。
5 进针手法与针头固定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要特别注意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掌握,可采用以下两点来进行操作:①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6 按压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淤血。因血小板及其它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要1~3分钟,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故需按压3~5钟。切忌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淤血。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而发生意外。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8 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三查七对”和输液的滴速,并注意检查针头有无破损及倒钩,有倒钩针头进入血管后常常引起局部肿胀。在输液前应与病儿家长沟通,便于配合固定患儿头部,只要做好以上几点就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小儿输液滴速一定要严格控制,由于小儿各种生理功能不健全,心肺功能差,输液滴速不能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输液完后要随时巡视病房,注意有无病情变化及用药后反应。
小儿头皮输液是护士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临床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可以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可减少因穿刺不成功带来的烦恼,以保障患儿的及时救治。因此,在工作中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