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根本要求是准确,精确语言能准确地反映各类公务活动,满足公文行文的特殊需要,然而,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公务活动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一篇公文很难做到从头到尾都用精确语言来表述。事实是,公文写作必须借助模糊语言来准确反映事物及公务活动本身的发展变化过程,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大量使用,不仅没有妨碍公文内容的准确表达,反而使公文显得更严谨周密。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更能满足公文写作的基本需要。公文写作使用模糊语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即事物的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分明性。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公务活动在内,这种客观事物的模糊性而导致的模糊现象,我们随时都可以碰到。如经济领域中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一个单位生产条件的好坏、产品的优劣,市场信息反馈的快慢等,常常是模糊的;精神领域中的道德风尚的好坏、文化素质的高低等,很难用定量化语言进行精确化的描述。例如某单位年终写工作总结,对工作成绩的评价,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模糊概念的表述,正反映了“成绩”本身的模糊性。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模糊语言比使用精确语言更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说明,模糊语言的运用是由公文所反映的对象的模糊性所决定的。二、语词的模糊性由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模糊现象的大量存在,决定了其物质外壳——语词也具有模糊性。语词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词义的不确定性,即表述的范围、性质、状态、动作等的不确定。如西红柿是算蔬菜还是水果;土豆属蔬菜还是属粮食等,都没有明确的界限,至于形容词中的“崇高”和程度副词中的“很”、“非常”、“十分”等,更是难以找出明确的界限。二是表量不精确,即在表述时间、数量等内容时“量”的不确定性。如“最近一段时期”,指哪一段时期,不清楚。还有“十来天”、“一百多人”、“少数单位”等,都有很大的模糊性。三是语词的可变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事物的变化,词义由原来清楚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同志”原用于革命者之间,取意“志同道合”,后成为社会成员间的一般称呼,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变得模糊不清了,其他如“师傅”、“亲人”等都属于这种变化后的模糊词语。大量语词词义的不确定,说明语词模糊的普遍性。三、公务活动的动态性公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作为以反映公务活动为主要对象的公文,无法用精确的语词准确表述动态的公务活动,而模糊语词恰有这方面的表意功能。如“×月×日请示悉”中的“悉”是“知道了”的意思,表示已然状态,至于具体知道了哪些内容则是模糊的。又如“现将《××报告》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其中的“研究执行”是期请用语,表示愿望、要求,而愿望、要求很难定量化、精确化,只能用模糊语词来表达。类似的如:“当前”、“今后”、“请指示”等,都是反映公务活动动态变化过程的模糊语词。这说明,运用模糊语言是公务活动本身的需要。
上一篇:医学职称论文写法经验
下一篇:名师教你如何写好作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