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67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现在的孩子都是'鬼灵精',对大人的一些反应观察得细致入微,懂得看爸爸妈妈的'脸色'行事,所以爸妈一些细微的变化和反应都会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价和教育方式是会影响其一生的。那么,父母不该说什么,父母又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方法/步骤
1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2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3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  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4

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5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6

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7

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8

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  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9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  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