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
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方案即将决定,很多学生家长的心都悬了起来。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原计划有18省市加入高考改革,实际只有江苏、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河北、辽宁等8省市加入了。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可在6门科目中,自选3门,进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成绩。理想状态下,16岁的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或擅长的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向家长和学校了解与这些科目相关的职业,并最终自主选择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对于按原计划启动高考改革的省份来说,学生和家长的心也就定了。而对于推迟高考改革的省份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和家长来说,却对改革何时启动、高考改革方案会有怎样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焦虑和误读。
若启用“3+3”模式,即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之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科中任选三科,选科的组合有20种。若实行“3+1+2”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指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2”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学科中任意选择2门,有12种组合。 学生们对于突然的改变第一感觉就是不适应,“中国高校录取特征指数研究课题组”于2018年9月,在全国内走访了25所学校,3000余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研。据数据统计百分之76.3%以上学生还没有适应改革,临近填报才开始计划志愿。百分之68.5%以上学生会忽视志愿清单规划,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临近填报时才会想起来再做准备。
中国高校录取特征指数研究课题组研究员庞国良教授指出,新高考改革给广大考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要面对上千所院校,几百个专业的选择;另一方面,政策几经调整,越来越复杂,同时学生还需进行学科能力、职业优势、社会需求等多个维度的综合分析,这又会涉及到多维度多变量的动态选优。事实上,仅仅依靠人脑的计算能力是不可能科学的求解。 而在报志愿之前,我们必须经历的就是选科。新高考等于把三年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提前提上了日程,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教育部指引》的93个专业类的选考要求中,提及最多的是科目是物理,共被60个专业类提及(不含允许无要求的专业类),占专业类总数的64.5%。有很多家长对此产生了疑问:“孩子不喜欢学物理,那选科是不是不好选啊?想全选文科是不是大学和就业都受限?”
答案是否定的。物理热门但是不代表你必须要选择物理,理科以物理为难点,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掌握。而且物理越学越难,适应理科学霸。这时就要根据兴趣、成绩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如果文科成绩优秀而选历史、生物、地理这个组合,未来能读的专业集中在建筑设计、资源环境这一类,大学和专业不会特别受限,对于填志愿足够。 为了帮助高考生正确选择科目填报志愿,庞国良教授经过年的调查研究,成功开发了志愿填报工具,此工具成功的让志愿填报由感性到理性,由复杂到简单。特别是被录取概率分布模型及高中生心理潜能评价模型的建立,这些成果让高中升学规划具备了强大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