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问我,第一份工作该如何选择?现实很残酷,刚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很多是没有选择的,因为面对社会,我们要和许多优秀的同龄人竞争。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选择的余地不多,而更多的是我们要生存下来。 有能力的人到哪里都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相反欠缺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良好的求职动机、成熟的求职技巧,可能到哪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所以给你一些求职过程中的共性建议:我个人强调不管是学习专业还是寻找工作,都有一个原则,就是热门的东西未必是适合你的东西,待遇好、工作轻松、环境好的岗位未必就是最有利于你发展的岗位,大可不必人家说什么好、拿钱多就往哪里钻,适合自己的发展,能学到东西是第一位的考虑因素!等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待遇自然会好起来的。没学历可能只是暂时没有了做白领的敲门砖,并不代表就没有前途,学好一门技术,凭本事吃饭,日子过得并不比白领差啊!以于现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的,难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今的年轻人,往往大多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坐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其实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先找一份更适合自己发展,能累积到很多实践经验的基层工作,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再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在原有岗位往更高的岗位发展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首先是要了解下自己的综合实力,再次就要密切留意下社会上的岗位需求,总结起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职业中,哪些是自己非常乐意去从事的。2、我能做什么?----这个和前一个问题不同了,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客观判断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胜任社会上的具体岗位(比如打字快,一般写作都比较拿手的的女孩子可以先从文秘类、客户服务类的岗位开始一点点发展自己……)3、市场要什么?----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对应的岗位需求是大不一样的,了解社会招聘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翻阅当地主流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是浏览当地比较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另外千万不要一直待在家里面找工作,多跑跑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人才现场交流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除了能了解岗位需求之外,还有在现场与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对于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面试、沟通等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只要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找出三个答案中的“交集”,前途在何方就马上心知肚明了!当然了,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竞争中,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重点把握好“我能做什么?”和“市场要什么?”这两个问题即可,毕竟,想要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目前就可以胜任的,还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岗位,对于应届生或是职场经验不多的年轻人而言真的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还是要注重在基层岗位上的积累和锻炼,分步分阶段的给自己做个规划,逐步向自己理想的岗位目标去努力去靠近。当然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应该做一些循序渐进的事情。第一, 尝试自己专业的工作。毕竟是大学读了4年的专业,里面有着4年的时间成本在里面。尝试自己专业的工作最好是到这去实习,如果确实不喜欢,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可以幻想的空间,直接果断转行。当然,我们在选择我们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大学的四年成本很贵,但是更贵的是以后职业生涯几十年的成本。如果你大学确实是不喜欢这个专业,你觉得用大学四年时间学习了这个专业如果不从事这个专业则很浪费,那么如果你从事了,那么你将会是浪费了一辈子。第二,尝试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工作。 或许你大学的专业并不是学习这个,你现在的基础也不是很好。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学毕业后不学此专业的人而你从头开始,想象一下用1~3年的时间去实践它,你所学习到的将会远远超过别人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所谓兴趣爱好,就是那么一件事情你无论重复做多少遍你都不会厌倦。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赶快去寻找吧! 而当我们找到工作之时,又会面对另一些悖论,选喜欢的工作还是选好的平台?其实,有时候这还真由不得你。即便是喜欢的,就真的是你以后愿意做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而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做好你现在惟一的选择吧。我所认识的一位领导,他曾经的同事是某连锁卖场的高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流大学毕业,平步青云,不到30岁就做到接近高层。而年轻气盛的他却在人事争斗中失败,于是,开始寻求另一份工作。他很长时间无法选择,最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从超市的低端岗位做起——理货员。理货员的辛苦程度与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本身超市的工作量就已高于其他行业,但他当时没有选择,只有坚持下去。8年后,他又成为500强中某企业的大区经理。 30岁的他,经历了另一个“第一次”,坚持下来,成功了。8年时间,几十个字讲述出来,似乎很简单,但恰恰是这8年的蛰伏让他成功。 在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交谈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对话:“这个企业太糟了,我觉得不好,我不想做!”“你尝试过其他的企业吗?”“这是我第三个企业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所以我想问你。”……然后是继续不断地抱怨。 很多人说80后这一代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回顾历史,哪个年代的人不背负着那个时代的压力?至少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而正是太多的选择,让我们不珍惜每一次的选择。 “没事,不做了,先随便找个工作再说。”随便找工作对于老板没有什么,而你却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记得我刚到新东方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家长打电话。当时,很怕对于家长说错了什么话,以至于在打之前练习了不下30遍,而真正打的时候还是有所偏差。可能我天生比较慢性,觉得每一件事情做好真的不容易。就打电话来说,其语音语调、前期准备、沟通是否流畅等不亚于任何一位新东方老师上课所准备的内容,否则也不会。 我们忽视了太多,我们认为太多的工作不值得我们去做,所以没有珍惜。就像很多学生问我,老师,我在大学什么没有学到什么,因为学校太烂。其实,我想说,因为你认为上大学简单,可以混,所以不经意间就让大学上了你。没有责备,只是思考,因为大学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迎接你的又是全新的工作,你还会觉得简单吗? 著名的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一句话“Less is more”,简单?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当然,在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不必看得过于严重,但是也不由轻视。让自己的目光更长远一点,站在人生的角度,用3~5年的时间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准备。曾经好一段时间在职业生涯上的视野也是模模糊糊,就在身边寻找了一位资深的职业规划师咨询,那时候他给了一个问题我,我想了好久,终于一个月后才想出自己觉得最好的答案。那个问题就是,在职业生涯的30年里,你用什么来维持这30年?那时候,我很直接地回答我认为最好的答案——兴趣爱好。但是被反问,你认为你的兴趣爱好3年后、10年后不会变吗?谁也不能确定。所以不是。如果想不答案也没有关系,或许是我们这个年龄所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请留3~5年的缓冲时间给自己吧!
上一篇: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金融申请
下一篇:影视作品录制声音常用设备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