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由于项目建设人员的组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地域,因此对安全重要性及安全投入的认识参差不齐,安全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异性,鉴于此,必须首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方管理者进行安全理 念的培训,统一安全观念,规定目标,明确安全方面的权责。通过该阶段的工作,确保建设项目各管理方安全意识上的统一化、标准化。
第二阶段确定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及组织机构。按照国家及行业法规标准的要求,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现场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到实处;对于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专职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予以进一步明确,实行奖罚分明的考核政策;建立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数量足够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施安全管理机 构设置的规范化,从体制上保证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第三阶段建立一套适合项目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管理制度。首先把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遵循PDCA的 运作模式,然后进行系统标准化管理策划、实施。而系统标准化的核心是标准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建立、内容、宣贯、执行、检查、改进中的规范化。为此,必须在 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一个强调实效性,采用的各类标准法规必须有效,一个强调完整性,在编制工作中贯彻“工作有程序,事事有标准”的思想,制定覆盖全过程的 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制度内容的全面、规范。通过制度建设的标准化,确保现场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法度一致”。
第四阶段工程建设承包商准入机制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明确管理层面的准入条件,比如审核承包商近几年的安全业绩、安全管理能力,在招投标管理中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的标准,规范承包 商选择条件、开工条件;一个是对人员、机具设备进入条件的规范法、标准化,也就是“人的标准化”、“物的标准化”。
第五阶段制定、推行现场作业环境标准。通过 现场作业环境标准化的实施,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友好界面,使安全管理达到最佳状态。主要工作内容有:一是施工现场的各类坑、井、沟、池、槽、通道及相应的防 护要求,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要求;二是现场的采光、色彩和各种安全标志,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三是各种材料、机具的堆放实行定置管理,堆放应整齐, 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四是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以及照明、通风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粉尘、有毒物质、放射辐射以及噪音等职业危害,应按国家 及行业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五是现场各类电线、电缆的架设,各种照明线路、开关、电压、灯具必须符合安全规定的要求。
第六阶段作业过程控制标准化,这是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标准化作业,一个是过程控制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