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35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民间蟾酥和蟾衣(癞蛤蟆衣)的制取方法

蟾酥是蟾蜍眼睛旁边耳朵附件的腺体和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有毒。干燥后可以入药。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在临床上对抗炎、抗结核、抗癌方面起到明显疗效。但是蟾酥的制取一直有很多人不知如何下手,下面就本人的取蟾酥的经验介绍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工具/原料
1

蟾蜍(大的癞蛤蟆),小薄木棒,瓷盘。

2

蟾蜍(大的癞蛤蟆),镊子,一块玻璃

方法/步骤
1

将捕到的蟾蜍先洗净泥土,晾干体表水分。为了使蟾蜍耳后腺体分泌功能加强,可采用以下方法:(1)将蟾蜍放入缸中,盖上有孔的缸盖,用竹竿刺痛其头部,使蟾蜍分泌增加;(2)将蟾蜍置于池中,四面放镜,使其恐惧而增加分泌;(3)用辛辣的蒜头、辣椒等纳入其口中,使其分泌增加。

2

将成年蟾蜍洗净泥土,晾干水分,喂给大蒜、辣椒等腥辣食物,或用小木棍轻敲其头部,刺激它多分泌浆液,然后用金属夹或竹夹、牛角刮刀挤压、刮取头部两侧耳根附近大疣粒(耳后腺)和背部的大小疣粒(皮肤腺)得其浆液,盛入非铁的容器中。刮取时手法力度要适度,用力太小则刮取不尽产量低,用力过大则混有血迹或皮肉碎屑而质量差。若混有杂质应及时用不锈钢镊子等剔除。

3

在采集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浆液不能接触铁器,否则氧化铁污染蟾酥并使其变色,影响其药用价值及服用效果;二是刮取浆液时应特别小心,不得让其溅入眼内,否则造成眼睛中毒红肿。如果浆液误入眼内应马上用紫草汁液清洗解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4

蟾赊背上水分干后,用细眼喷壶喷少峡脱衣素在蟾蜍背上。一般用药后 4天开始脱皮, 10 天内全部脱衣.蟾蜍脱衣时从背上开始,其后是头、后腿、腹部、前腿。刚脱下的蟾衣有粘液,用镊子夹住蟾衣于清水中轻轻漂洗干净。然后用不锈钢镊,把蟾衣放在 预先准备好的 25 厘米长、 12 厘米宽的玻璃板上轻轻拉开成标本模样。拉标本时用力要轻,不要拉破或拉不开。标本制好后,放在室内晾干或放入红外线消毒柜中烘干。一般有九成干即为成品。      如果觉得蟾蜍脱衣素对蟾衣的药用价值有影响,也可直接剥掉蟾衣,但要在冰箱里将蟾蜍冻死后再取。为了治病要少杀生,取够即止,不可有贪念。

5

蟾酥加工过程很简单。将采集到的蟾酥浆液,晾干或烘干,也可以放在太阳下或通风处晾干。若遇到雨天,可烘干。注意烘烤时火都不宜太大,以表面不起泡为原则,否则不能作为药用。     蟾衣药用时将其粉碎,取芝麻大小为宜试用。

注意事项
1

蟾酥虽然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是由于含有毒性,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慎重,不能胡乱服用。

2

蟾酥有毒,刮浆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溅入眼、鼻引起疼痛。如发生中毒,可用具有特效的紫草汁洗、点,即可消毒退肿。

3

刮出的鲜浆需及时加工,在高温季节,一般不要超过6小时,鲜浆存放时间过长会逐渐溢水、发酵、变质,失去药用价值。

4

蟾蜍刮浆后,再过15天才能进行第2次刮浆。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捕捉野生蟾蜍进行人工养殖,以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