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有别肠 以血液中酒精的浓度来测定酒醉的程度,是最科学的方法,但世界上有许多事超出了科学定理的范围,不是科学道理可解释的,像‘酒量’就是一个例子。 人酒量的大小,似乎与年龄大小——全然未成年的小孩除外,高矮胖瘦无关,有人腰大三围、一杯即醉;有人瘦小如猴,千杯不倒。十国春秋中载: ‘闽主曦谓刘维岳曰:“岳身甚小,何饮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饮酒真有‘别肠’吗?明人曾棨饮酒的故事,可以为这句成语作注脚。明人冯梦龙‘古今慨谈’中说: ‘曾公棨,伟仪雄干,善饮啖,人莫测其量。张英国辅(张辅,爵封英国公)欲试之,密使人围其腹作纸俑,置厅事后,乃邀公饮,如其饮器注俑中,竟日,俑已溢;别注瓮中,又溢,公神色不动。夜半,具舆从送归第,属使者善待之,意公必醉;公归,亟呼家人设酒劳舆隶,公取觞复大酌,隶皆醉,公方就寝。’ 照这样看来,这位曾老先生真是‘海量’。不过我敢说,他喝的一定是黄酒——酒精成分较低的酿造酒,绝不是莲花白或二锅头之类的蒸馏酒,若是含酒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烈酒,无论如何不能整天喝,再喝到半夜。 再者,两个同样不会喝酒的人,或是酒量相同的人对饮,究竟还是胖而高大的人占光。照科学上的解释,普通人每一公斤体重,每小时可以氧化掉○.一五西西的酒精,一个体重一百公斤的胖子,每小时可以氧化掉十五西西的酒精,而一个体重五十公斤的瘦子,每小时只能氧化掉七.五西西的酒精,前面说的那位曾棨先生,既然:‘伟仪雄干’,一定是个身材高大健壮的人,这样人喝酒,在先天条件上已占了优势。 不过今日的科学家,终于找了个‘酒有别肠’的原因,据台北市立疗养院和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的合作研究的报告,发现酒量大的人,体内有一种天生性的‘ALDH’,要比一般人体内的含量高出许多。 ALDH是一种能代谢酒精的酵素,酒量大的人,体内这种酵素较多,喝了酒不会脸红、心跳,或呕吐;这种人,是天生能喝酒的人,如果他常常喝酒,经过长久‘训练’,必能成为喝酒的好手——当然,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酗酒的人,或慢性酒精中毒的病患。 二、酒的营养价值 常听人说:‘酒是粮食做的,喝了酒,省了饭。’ 事实上也确实有些人,在宴会的场合,喝够了酒,就很少吃饭,他自以为是喝酒喝饱了,所以不需要再吃饭。 酒可以代替饭吗?酒中有营养吗?答案是否定的。酒不能代替饭,酒中也没有营养,事实上,长期喝酒的人,胃壁会慢性发炎,易罹患营养不良和维生素B缺乏症。 经科学研究的结果,酒精中没有任何营养成分。不错,酒精氧化时可产生热能,但每公斤的体重,每小时只能氧化掉○.一五西西的酒精,一个体重六七十公斤的人,每小时可氧化掉十西西的酒精,而这十西西的酒精,可产生五十卡的热量,人在静止时间中,每小时需要七十五卡的热量,这时人体可将由酒精所产生的五十卡热量加以利用,不足的热量,由体内其他碳水化合物氧化来补充。 但在人体活动增加的时候,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如剧烈运动时,每小时消耗的热量可达三百卡以上,但体内的酒精,并不因人体需要热量增加,而加快它氧化的速度。它依然每小时只氧化十西西左右,只产生五十卡的热量,不足的热量,仍需要体内其他营养来补充。 一般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消耗不完的时候,可以储存在身体组织内。而酒精则不然,它照著它固定的速度继续氧化,至完全消失为止。由此看来,酒精不能代替食物供给人体热量,也不能储存在人体内,以备需要时再氧化。 有人以为,喝了酒会身体发热,可以御寒,所以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在隆冬季节常喝烈酒,像东北人喝的二锅头,河北人喝的莲花白,山西人的汾酒,都是酒精浓度极高的烈酒,但是,酒精真能御寒吗?不能,这是经科学实验证实的。 饮酒的人,喝到中等程度的时候,酒精影响到中枢神经的功能,全身血管扩张,尤其是皮肤层血管扩张得更明显,由于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喝酒的人会脸红,甚至脖子和胸部也红起来。由于全身皮表血流量增加,使人感到全身温暖。但这种温暖是短暂的,由于体表血流量增加,体内热量的散发也因之加快,尤其是喝得太多时,使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机能繁乱,体温散发得更加增快,所以喝酒的人,在不停喝时会觉得身体温暖,但在酒停下来一段时间后反而感到身体发冷,就是因为体内热量散发得太多,使体温降低的缘故。 遭遇山难的人,夜间寒冷,千万不能喝酒御寒,酒后体温散发更快,反而使人更寒冷,甚因失温而发生意外。 总之,酒不能抵饿,也不能御寒,酒是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东西。
上一篇:大便拉不出来怎么办?
下一篇:小餐馆如何提高营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