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各个脏器之间都由经络连接。除了食疗和正常作息,“保肝”还可按摩下面介绍的几个穴位,起到活络筋骨、养肝血、舒肝解郁、补脾气、滋阴养肾的作用。
行间穴:改善脸色发黄 中医认为,面色不健康,就是内脏器官出现了状况。脸色发黄说明脾胃虚、气血弱,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失眠,容易造成肝气郁结,心情不畅快。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致使气血不足、瘀滞,于是影响脸色。
肝经的路线由头至脚,经过脸部,一旦肝经不通,血液运行就会不畅,脸色也会逐渐变黄。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按摩此穴位能够刺激肝经,有助于打通肝经,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
具体方法:使用大拇趾按摩行间穴3分钟左右,需稍加用力,感觉到微痛为宜。也可光脚,用一只脚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脚的行间穴位置,每天不定时踩压,即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太冲穴:疏肝解郁 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能够反应肝经以及肝的状况。此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十分适合肝火旺盛、心情焦虑、郁闷的人。用指腹按揉此穴就可以平肝熄风、清肝明目。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两根骨头交会凹陷之处,当人的情绪起伏时,肝脏会受到影响,此时太冲穴为了控制情绪便会发出信号,因而有温度、色泽发生变化或是压痛感,而且对外界的感知更为敏感。有时候如果按压没有疼痛感,可能是麻木、气血不通等等原因所造成的现象,所以不论是否疼痛都可以经常按摩,以达到保健肝脏的效果。
三阴交穴:养肝护肝效果佳 脾统血液,肝藏血行气,而肾藏精。当饮食不规律会使得脾胃功能失常,身体易气血不足,肝脏无法获得良好的滋养;湿气、浊气不能顺利排出体外,皮肤就会出现各种状况。 此穴位于腿部内踝尖直上3寸的位置,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的地方,具有养肝血、补脾气、滋肾阴的作用。等到年纪稍长,脸部皮肤松弛,出现肌肉下垂,长斑、皱纹、过敏等现象,其根源是出在身体内的脏腑,此时可按摩此穴,搭配中药,调理身体机能。
具体方法:按摩时盘腿端坐,用一只手的四个手指抓握住足外踝,大拇指弯曲垂直按在三阴交穴上,有节奏地左边旋转15次,接着往右转15次,然后再换另一侧,要有酸麻胀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