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呈周期性排便痛。当有便意时,肛门舒张,疼痛开始。排便时,粪便冲出裂口,立刻感觉肛门内灼痛或刀割样疼痛,称为便痛。排便后数分钟或至10分钟,疼痛停止或减轻,称为间歇期。然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病人又感觉到剧裂疼痛。
便血——肛裂便血不规则,时有时无,与排便有关系,由于肛裂的伤面被干硬的粪便擦破或撕裂之故。便血性质大部分为带血,少数病人便时滴几滴鲜血,裂口越大、越深,出血越多。
便秘——便秘是肛裂的病因之一,也是肛裂的后遗症。便秘时排出于硬粪块,可能撕裂肛门瓣和肥大的肛乳头,或损伤肛窦,形成肛裂。而发生肛裂后,病人又因害怕排便时发生疼痛而不敢排便,因此常引起便秘。又因便秘,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肛门瘙痒——常因肛门分泌物流出,刺激肛门皮肤引起肛门瘙痒不适。
肛裂发生在长期大便秘结的病人。由于大便又干又硬,粪便直径超过正常肛管扩张的最大限度,用力过猛时肛管皮肤即可撕裂,开始形成肛裂 。 一般部位的创伤均可治愈,而肛裂时创口已被粪便污染不易愈合,再加上经常大便反复损伤,使裂痕深及全层皮肤并感染疡,再加上肛门局部的解剖生理,在排便时肛管后方受粪便的压力比前方大, 这 也是发生肛裂的原因之一,但毕竟不是人人都会患肛裂,因此肛裂是可以预防的。
要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含植物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早晨空腹时喝一杯凉开水睡前服中药麻仁丸、蜂蜜等促进排便,减少肛裂的发生。
已发生肛裂者,一定要请专科医生治疗。目前没有一种特效的药物服后即愈, 而肛裂和“痔疮”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因此用治疗“痔疮”的药物是不可能彻底治愈肛裂的。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一种方法“侧切术”,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无须住院、治愈是终生的。
肛裂患者除了便血以外,经常还伴有肛门疼痛,严重者疼痛可持续数小时,十分痛苦。患者常常试图通过久忍大便,减少排便次数来减轻痛苦,结果反因粪便在大肠中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重吸收而变得更干硬,再次排便时对肛裂创口的刺激更大,可引起更剧烈的疼痛。这是发生在秋季的常见病。
肛裂是肛管粘膜全层裂开,并形成急慢性溃疡所致。检查肛裂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手轻轻分开病人的肛门,就能在肛管后正中线处发现有典型裂口。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不良排便习惯引起的,尤其是在秋季的气候干燥,且饮水减少,吃的新鲜蔬菜、水果也不足,往往导致便秘或粪便干结,坚硬的粪块便可划破肛门而发生肛裂。
预防肛裂的关键是解决便秘。一直以来,饮水疗法是防止便秘最有效而价廉的方法。按成年人的生理需要,每天摄入的液体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这在秋季气候干燥时显得格外重要。饮用的可以是白开水、淡盐水、蜂蜜冲水和饭前饭后的汤水。不宜过多饮用浓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因茶叶中的鞣酸可以收敛涩大便;而咖啡因则有利尿、加速水分丢失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宜多进食一些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甘薯、麦片等。粗纤维食物能软化大便,增加排粪量,并刺激结肠蠕动。部分肛裂患者仅通过上述方法,症状即能缓解。
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时间是早晨起床或早餐后。经过一夜的消化、吸收,粪便已储留在乙状结肠。起床所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餐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可使结肠蠕动波增加,结肠内压增高,产生便意。此时可以不增加腹压,顺利地将粪便排出。因此,在正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时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肛裂病人的调养首先是保持大便通畅和柔软。大便应1~2日1次,若4~5日1次者,由于粪便在结肠、直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水分被重吸收,容易干燥秘结。1日数次,则会因排便刺激加重疼痛和损伤,所以应每日排便1次,粪便以不干不稀为好。
肛裂患者绝大多数都伴有习惯性便秘,为使粪便变稀,经常服用果导,大黄等泻药,这些泻药都有泻后引起便秘的副作用,以致肛裂越来越重。
防治便秘不能依靠泻药,要以合理调配饮食为主,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果肉蔬菜,尤其要多食含有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
肛裂病人应养成晨起定时排便的习惯,因为早晨起床后的直立反射和胃结肠反射,可促进排便。另外,晨起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做操、跑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防止便秘,预防肛裂。
便后用温水熏洗坐浴或用祛毒汤、止痛如神汤熏洗,使肛裂创面保持清洁,这是防治肛裂的重要措施。熏洗时要把肛门浸入药液中,才能洗净肛门污物,使药物进入肛管,起到消炎、止痛,促进裂口愈合的作用。
肛裂的治疗一定要早期及时,新鲜肛裂一般经内服中药,外用中药祛毒汤等药物熏洗,肛门局部敷药等治疗后,多数能在1周至2周内愈合。陈旧性肛裂需施以手术,才能根治。因此,一旦发现患有肛裂,应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