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 、不宜“关”现象:在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早晨,教师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后,往往把教室的前后门都关上,甚至拉上窗帘。因为孩子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教师担心孩子走失,往往把孩子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如果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关门的一刹那,孩子的哭声会更大。因为在三四岁孩子的直觉行动思维中,关门了,就意味着爸爸妈妈不能进来了。孩子也会将封闭的空间与许多可怕的事联想在一起。如“被关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惩罚概念。对策一:教师不要把活动室的门都关起来,可留一小扇门开着,让配班老师多留意这扇门,防止孩子溜走。对策二:幼儿园的大门一定要关好,各班级教师密切配合,注意观察园内孩子情况。这样,孩子生活的小空间开放,大空间封闭,既不给幼儿造成压迫感,又不会造成安全隐患。对策三:允许孩子带一件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对于在陌生环境中的孩子来说,一件熟悉的物品可成为他们依恋的对象,缓解分离焦虑。
二 、不宜“偏”现象: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哭闹的孩子身上,而对不哭闹的孩子甚少关注。这些孩子因为无所事事,或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反而会在今后的入园中哭闹起来。对策一:在入园幼儿与家长分别后,教师之间要做好分工合作,既要有教师安置好哭闹的孩子,又要有教师带好不哭的孩子,组织他们活动。对策二:教师要准备较多的玩具和材料供不哭闹的孩子操作,让他们有事可做。对于哭闹的孩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以转移他们对家和亲人的注意力。对策三:教师可引导不哭闹的孩子主动与哭闹的孩子交往,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如组织“开火车”“小胖猪搬新家”等简单有趣的游戏。
四 、不宜“急”现象:刚入园的孩子,没有一日活动的规则意识。有些教师急着建立常规,第一天就上规矩,固定座位、排队洗手等。孩子第一天适应新环境,又要接受新规则,这往往容易加重分离焦虑感。对策一:对特殊的孩子,不妨让他多随意两天,允许他不参加集体活动,允许他抱着自己的玩具玩,给他一个适应的过程。并逐步通过游戏、故事、谈话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树立常规意识。对策二:对拒绝吃饭的孩子可以让他少吃一些,下午多准备一些点心,供孩子取食。对拒绝午睡的孩子,教师可以先让他坐在床边,给他讲故事,待他疲倦了,再要求他躺下睡觉。对策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教师就尽量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并在行动中给予配合。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用爱去温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