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14今日阅读:155今日分享:35

先顺乎心理,再要求品质

昨晚女儿回家,一进门就看着不高兴,问她怎么了。原来是在学校被一个小朋友绊倒了,膝盖和腿磕到小台阶上,而且那个小朋友没有说对不起。我没有着急劝说她要坚强,也没有劝她应该宽容,因为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安慰。所以,好好听她讲了半天“摔倒事件”,她还拿出一些小盒子代表当时的人物,以便讲得更清楚。说了一会儿,把委屈宣泄完毕,情绪就平静了,此时我告诉她,她磕得不算严重,比我和她哥哥曾经受的伤轻多了,以后引起注意也算是好事,而且小朋友也不是故意的......过了一会儿,孩子就又高高兴兴了,和我一起去青岛大学看书了,好像根本没有这会事儿一样。一位妈妈找我咨询,说了一个情况:“孩子6岁左右,在幼儿园本来挺好的。12月中旬的时候,因为和一个小女孩互相踩了脚丫,被那个小女孩的姥姥直接冲进教室批评了一顿,到放学我去接的时候,孩子就在那里哭着不敢出来(我平时对她也确实有点严格和冲动,除了经常批评他,还总是要求他谦让大度等等)。老师也很不好意思,不过老人么,疼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这么想的,就对孩子说,如果你踩到别人你要说对不起。但孩子坚持说是别人先踩他的,他告诉了老师老师没管。我说那么你是男孩子要谦让的......”因为此事,给孩子造成了心理的创伤。过了三个月,一次提到那个姥姥找他的时候,情绪很激动,大哭大闹,最终竟然动手掐老师。再加上其他因素,哭着说什么也不肯上幼儿园了。孩子有了委屈的时候,是最想找人倾诉的。此时如果好好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让他把心里的委屈、痛苦及时宣泄出来,和他探讨,对这个事件形成一个他能接受的合理认知,那么此事就没有了影响孩子的动力,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如果不注意与孩子共情,不理解孩子的委屈,反而不合时宜地指出孩子应该具有谦让大度的品质,那么,这个事件引起的心理伤害就没有宣泄和得到安慰,反而阻塞起来,逐渐淤积,形成堰塞湖。形成一个创伤性事件,持久地影响孩子。此时如果再想去消除这个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因为它已经在多个方面形成具体的习惯性思维,深深地扎下根来,改变就困难多了。一件事情有时会深刻地改变一个人。曾经咨询过一位初二的学生,他本来是个好学生、乖孩子,初一时,高年级学生要抢他的手表,他反抗。结果高年级学生把他的手表摔坏了,还揍了他一顿。孩子没敢和家长说,怕高年级学生再打他。过了一个月才说,家长也没有好好地帮他疏导。结果从此之后,孩子性格大变。儿子喜欢和强势的人在一起玩了,那些同学都是喜欢打架斗殴,不爱学习。本来乖巧的孩子,也会去打同学,敢在班上冲老师大声吼了。因为这虽然只是一件事,但是让孩子感到学习好没用、太窝囊,只有拳头管用、交强势的朋友有用。有了这样的核心思维,在多方面得到验证,就有了很多“根”。逐渐这些思维就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体系,也形成了习惯,想改变就难多了。当孩子有了委屈、受到打击、遭受痛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及时抚慰、疏导孩子的心理,形成对此事的合理的认知,这样就不会形成深刻影响孩子的创伤性事件。如果此时想着严格要求,指责孩子不够坚强、不够大度、娇气,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此时让挫折教育见鬼去吧。几位博友发人深省的评论:“我和太太与儿子的交流越来越少,问儿子原因,他说,过去他跟我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每次都得不到我们的理解,反而会说他这个不应该,那个有问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理解老师的做法。所以时间久了,就什么也不愿意和我们讲了。虽然已经知道了问题在哪里,但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还是很困难,往往做不到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看来还是要慢慢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我们总是简单的去指责、教导孩子应该怎么样,可并没有去真正关注孩子的情绪,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立场。而其实我们应该先去认同孩子的情绪,以达到和孩子共情,这增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真正去了解事情,解决问题。”“无论什么时候,第一要务都是首先站在儿童的立场,承认那样的感受。做起来很难。对于批评式教育起来的我们的确有时候不容易。”“我妈妈从小都是对我们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导致现在我们家庭成员间几乎不会口头表达感情,用互相讥讽来取乐是常事.几姐妹中,我受她影响最大,他人受挫时,总是习惯性首先指责这不应该那不应该,非常冷硬.在育儿过程中,我也在修正自己,让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不能再传下去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