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指出:“人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类通过制造工具,扩展体力活动的能力,第二阶段通过提高判断能力,寻求更清晰和更广泛的理解与判断事物的标准,而人类近年来致力的增强获得输入信息的能力,扩大感觉范围或增添新的感官,使我们的大脑能接受更多的信息,正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被动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已经把人类的感官由五种增加到六种”。这一席话,恰如其分的道出了被动式微光夜视技术在当代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周围的物体只有当它们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时,才能够发出可见光。相比之下,我们周围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发出热红外线。例如,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正常的人所发出的热红外线能量,大约为100瓦。所以,热红外线(或称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热辐射除存在的普遍性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特性:1.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热红外线却是透明的。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热红外线的“大气窗口”。利用这两个窗口,可以使人们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战场,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被动微光夜视技术军事上提供了先进的夜视装备并为飞机、舰艇和坦克装上了全天候前视系统。这些系统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体表面的温度相关。热辐射的这个特点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对物体进行无接触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从而为工业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和诊断工具。被动微光夜视仪根据物体能够发射红外线的特点,各国竞相开发出各种被动微光夜视仪。美国RNO公司在1964年首次研制成功第一代的被动微光夜视装置,叫红外前视系统,这类装置利用光学元件运动机械,对目标的热辐射进行图像分解扫描,然后应用光电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最后形成视频图像信号,并在荧屏上显示,红外前视系统至今仍是军用飞机、舰船和坦克上的重要装置。六十年代中期,在红外前视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温度测量功能的被动微光夜视装置。这种第二代被动微光夜视装置,通常称为热像仪。七十年代研制出不需致冷的红外热电视产品。九十年代出现致冷型和非致冷型的焦平面被动微光夜视产品,这是一种最新一代的红外电视产品,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把被动微光夜视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七十年代中国有关单位已经开始对被动微光夜视技术进行研究,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在长波红外元件的研制和生产技术上有了一定进展。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中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实时被动微光夜视样机,其灵敏度、温度分辨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在被动微光夜视设备上使用低噪音宽频带前置放大器,微型致冷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了发展,并且从实验走向应用,主要用途用于部队,例如便携式野战热像仪,反坦克飞弹、防空雷达以及坦克、军舰火炮等。中国在被动微光夜视技术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研发力量,但是总的来讲,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与西方相比,约差10年以上。
上一篇:卡通人物怎么画?
下一篇:网易狼人杀怎么在电脑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