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部分脱肛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根据脱肛病史,及其病例。脱肛可分为三度,而随着其病情的加重,临床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在咳嗽、喷嚏、走路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地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出现肛周皮肤瘙痒。
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可以发生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黏膜皱襞消失。
手术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很多,大多经开腹将直肠悬吊固定而达到治疗目的,优点是治疗效果好,缺点是需开腹,创伤大。
微创治疗微创治疗是采用腹腔镜技术,在腹部作3个0.5到25px的微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器械,将直肠悬吊固定术,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其创伤小,病人恢复快,一般术后2到3天即可出院。但该项技术需要先进的腹腔镜设备,目前仅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保守治疗幼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的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
注射疗法短期内再发、患病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见效,可用注射疗法方法,注射途径可经肛门镜在直视下将药物注射到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或经肛周皮肤在直肠指诊下做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粘连固定。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以防直肠脱垂。
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油、芥末、辣椒等;不宜过食油腻;不宜食用带鱼、螃蟹等发物。
术后禁食、胃肠减压至肠蠕动恢复后可进食。饮食应循序渐进。
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术前直肠肿瘤的护理保健应尽量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饮食,以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