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城市 国际
迎接新环境,要做准备。我们新到一个地方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局促不安,所以在迎接新环境时可以事先做好准备,这样可以减少局促不安感。如,我2015年第一次去北京而且是一个人。我去北京只因一个梦一时兴起第二天买了机票就去了,而且我买的机票是晚上十点到达北京首都机场T3航道,订了附近的酒店。在去北京前的晚上,大概看了景点攻略,然后依瓢画葫走,所以虽是第一次到北京却有种久违的归属感。
做好迎接新环境后,熟悉地理环境。我在去北京时,除看景点攻略外,也了解了北京具体的城区划分。如,北京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丰台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昌平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了解了北京城区划分后,心里有个底问路时也有个大概。我想看天安门和万里长城,北大和清华,最好是住在北大清华旁,能满足我要求的都在海淀区,所以我就直接订了海淀区的青旅。再查看下地铁线路,发现每条地铁都有一个著名的景区,如1号地铁就可以直接去天安门广场等。
熟悉环境后,开始熟悉人。我在北京,主要是住在青旅,青旅里住的人群比较多也复杂,有国内国外,有居家,有专家,有旅行的。青旅有个交流大厅,平时人非常多,还有就是寝室的人。大概的了解人群后,就可以找到融入点了。我这人比较内向,所以我把目标锁在建立友好的室友关系上。住在我下铺的是清华学生,我这人有点呆萌乖巧,一般热心又有爱心的人会主动帮我,这就是形象的优势。我一个人坐大厅,大冬天的拿着一瓶冰冷的矿泉水,我下铺看到我就主动问我为啥不喝开水呢?我帮你倒一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朋友就是这位下铺了,她在国外生活过很长的时间,所以我和她说明情况后,她就带我熟悉环境,熟悉厨房,洗衣房等,我在她的指引下很快就融入了青旅的生活。
顺利找到朋友后,要熟悉生活圈。在我下铺的帮助下我迅速迈出了第一步,但我下铺平时课程比较紧张,没办法带我遛街。可住在我隔壁铺的是在北大教学,她是带着她老妈一起来京的,我们都称她妈为阿姨,她看我一个人又不大爱说话就主动带我熟悉周边的环境,超市等。最主要她帮我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在阿姨的指引下我学会了买菜而且知道在什么时侯买菜最合算,怎么挑选菜等。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在北京不到一个星期就感觉变老北京了。
日常生活搞定后,开始熟悉职场。在北京玩了两个星期后,我就喜欢上北京,决定留在北京,萌生这个想法时来了个先斩后奏——没告诉我家人。我住海淀所以工作也锁定在海淀中关村。随着中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在中关村到处可以见到创业的人,在地铁上,在咖啡吧都可以见到,我很喜欢这种氛围,所以也临时在中关村找了份兼职,以熟悉为主。因为有教小朋友的经验,所以在一家英语培训中心兼职,工作氛围还行,国内外都有。了解职场我还是先划分人,然后熟悉工作流程,公司具体需求,大概知道哪些人可以成朋友,哪些人要避而远之,这样划分好后心里有个谱,在应变上也不会太迟缓。基本上我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的框架就敲定了。
在迎接新环境时,要先明白自已的此行以什么为主,这点非常重要,这好比我们常用的百度地图可以随时帮我们找到目的地。知道后你就能很快的找到自已的目的地并会了解到很多的相关讯息,这样可以帮我们快速的融入新环境。
在迎接新环境时要把自已先定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