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家教最好的“教科书”。落叶归根,这样的信仰一直都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寻根潮也由此高涨起来。于是乎,家谱便成了人们寻根最好的依据,自己从哪里来?祖上是干什么的?家谱像一本史记一样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既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对于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还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时至今日,家谱缺失现象并非个例,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家谱文化现状令人堪忧。
纸质家谱易损坏、易流失,上谱繁琐不便更新,视若珍宝的家谱数量有限、难以分享……一些姓氏专家、学者道出了传统家谱的缺陷和不足,年轻一代“只欣赏不参与”的态度,更导致家谱面临断代危机。目前中国农村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就是宗亲联谊、编家谱续家谱,但仅仅是一些老年人在做。由于其人生阅历和文化水平的局限,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状况,急需行家和专家予以指导。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一方面,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等历史原因造成家谱难以古今“接轨”,这也是许多姓氏共有的困惑;另一方面,“年长者有心无力,年轻者有力无心”,家谱往往是靠一个家族或一个人去做,局限性非常大。
令人担忧的是,时下一些年轻人家训族规概念模糊,一些家谱随着老人的逝世而无人续谱。“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近邻。”内地一家专门从事的负责人也直言,时下亲戚间的家族来往的频繁度较低,父母兄弟之间的互动减少,无形中人们的亲情、家谱文化意识便淡化了。事实上,承前启后的家谱可以使整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家谱是联系家族的纽带,以前,大家寻根问祖,需要翻厚厚的家谱。
如今“互联网+时代”,研究家谱旱已不再是花甲老人的专利.许多年轻人也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纷纷加入到家谱研究的行列。他们翻阅、寻找自家家谱,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推广和学习家谱文化。为了辨析祖源,有的甚至不惜全国各地四处奔走,其痴进程度一点也不输老人家。家谱国际团队就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家谱国际专注于推广家文化,以互联网为基础,帮助各大姓氏和宗亲组织,梳理家族脉络、修谱续谱、建立家族档案。在新的时代,扛起了家文化传承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