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恰当的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和答题顺序 一般来说,做本题的时间可以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原文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面到后面步步推进。这四道题中比较容易的是第14小题,是属于考察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的能力,与其他三道题相比,难度稍微降低,先做完这道题读理解全文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所以先从这道题做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要把读懂原文作为争分的重要手段 现代文阅读跟其它类型的题目明显不同。其它类型的题目受基础的制约比较大,比如识记类的题目,答不出时你就是读题目的时间再长也答不出。但是,现代文阅读受基础的制约比较小,在阅读原文上花费了时间,它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原文是突破难点的唯一帮手是检验答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当你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请谁帮忙?原文!当你的答案不知道对不对的时候,谁能判定?还是原文!不重视在阅读原文上多花时间是多数学生的通病,也是制约部分学生提高得分率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现代文阅读中的每一道题都与原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读懂原文就急于做题,很容易把题做错。
3要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 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总领域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例如2004年高考第18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而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带一起的?这道题很多考生不得分,原因在于没有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阅读全文后,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通过他们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有机到连接起来。有的考生只答'先写第一画面,再写第二画面,然后些第三画面',没有写到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本题不得分。
4要准确的寻找阅读区间 寻找阅读区间,是以审题的全面、准确和对文章的整体认知为前提的。这里的'区间',是指回答特定问题时所必须依据的文章材料的大致范围,区间确定的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答题的质量。还是以2004年高考第19题为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答案就在第六段和第七段。第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答案就在第九段。
5要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是指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对阅读区间的局部精读、提炼的过程。'整合'是指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主要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组合语言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转换说法,也就是将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重组和提炼概括则是按照题目要求对文章从某一角度进行表述,这是一中更高层面的语言组织能力。
6要求严格按照提干要求答题 考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对提干中的关键词语要仔细揣摩。例如2004年高考第20题中的'特点'和'感受'就是关键的词语,在回答这一题时,有不少考生将江南的雪的'特点'写为'清灵俊逸'将'感受'写为'柳絮因风起',正好写反。另外,如提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那就千万不能再用现成语句作答,因为命题人在设计时已经排除了用现成语句答题的可能,即使你勉强找到一点,答案也很可能是错的。假如有'不超过……字'的要求,那么一定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因为超过规定的字数要扣分。
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平时注重阅读,多积累,常思考,遵循这里提到的六种方法,就能够解答好这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