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卓越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阅读理解题解答方法,仅供参考:一、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总括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找准概括的角度,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指向,确定好概述总括切入口。2、明确概括范围,根据哪些内容去综合,按照哪些要点做归纳;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正确。3、梳理概述总括的要点。中考阅卷评分,都是按照概述总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点是否完整,直接影响到得分高低,因此概述总括时必须要梳理内容的要点,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二、概述总括的操作思路 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例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概括中心的句子在篇首,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显示这个中心,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写了自己的交往品味,也写了自己高雅悠闲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中心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三、文字表述不能懈怠 概述总括的成绩好与坏,往往和试卷上的文字表述有关。要想阅读题得分有突破,表述意识必须大大加强。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在文字表述前,我们要将自己的阅读结果进行多方位的审视,想一想有没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地方,有没有与题目的要求相比较偏大或偏小的情况;有没有偏离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在解读作答过程中还要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广,就是避免对文章理解和题目把握上的遗漏。因为阅读应试的评分,在很多情况下是依据答题的小点给分的,遗漏了,没有想到或没有写出来,那是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分数的。想得深,就是要不断地设问: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答案吗?等等。 想清楚以后,我们在文字表述时也不能懈怠。言多必杂,言多必失。一般情况下,表述文字越多,费时越多,就越容易慌张出错。而且表述文字越多,往往容易在话语中暴露出漏洞,带出一些本来可以不必说出的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的内容。何况,有些阅读试题要求我们作扼要的解答,很多时候还限定了字数,所以我们的文字表述应该力求精练。 文字表述精练的前提条件是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要高,如果已经准确地理解了文章,那就要求在表述上下一番功夫。将自己认为理解正确的结果在头脑中浮现一下,再对照题目的要求,审视一下有没有不妥当的语句影响答案的正确率。因为少写、多写、漏写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能造成写出的与理解的大相径庭的后果。有些同学平时“听写”答案习惯了,懒得动笔。一旦考试,写起来疙疙瘩瘩,或词不达意,或曲解原意。因此,要开展经常性的读写训练,避免考试时笔不听使唤。再有,考试时没有十分把握,不在文字表达上玩弄花样。
下一篇:高中数学常用的解题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