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病经常会用这句话来问候对方,但是听在病人耳中可能不太舒服,感觉是在挖苦自己的病是装出来的。这句话还容易被病人解读为完全相反的「你其实认为我气色很糟」甚至是「你分明在骗我」,一番美意就这样弄巧成拙。
压力是促使人生病的原因之一,却很少是主因。我们自作聪明地归纳对方生病的原因,却忽视其他像是体质或生活习惯等因素,反倒让病患感觉「其实不是这样」「你搞错代表你不把我当一回事」,内心变得更为沉重。
或许你想让对方感觉不这么孤独,也可能是想分享朋友的抗病经验,然而这句话给病患的感觉却是「所以你觉得我也应该得这种病?」,而且可能让对方认为「我以后会不会变成你的八卦题材?」而感到不安。探病却让亲友感到不自在,这可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古典的病人安慰法,却容易带来反效果。疾病的痊愈速度因人而异,连医师都不敢随便下断言,自己铁口直断的口气不仅不负责任,无形间还抹煞对方养病的辛劳,让对方心里咕哝着「哪有你说的这么简单」,场面就这样冷掉了。
生病是件恼人的事,一点都不好。耽搁的课业与工作业务与时俱增,医药开销相当可观,生病期间没有工作收入,让家人看护自己的愧疚感,都会替病患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忧郁症。如果我们这时又说出这种风凉话,对方就算当场翻脸也不意外。
亲友生病时,我们总想提出一些建议或治疗法跟对方分享。不过这些建议对病患的帮助有限,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建议对病情是否有帮助,身心俱疲的病患也没那个心情去逐一尝试。如果一股脑地给病患灌输这些东西,只会替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怎么会搞成这样?」,这些是我们探病经常会说,却很不得体的话。虽然我们讲这些话没有冒犯之意,听在对方耳中却像是在检讨或是谴责自己,让对方觉得自己变成犯错的小孩,「你讲这些话是在怪我啰?」-没有比这更尴尬的状况了。
这是一句有道理却不得体的话。我们固然希望对方战胜病魔,但是「得振作起来」这种话具有强迫与命令的味道,听在病患耳中仿佛是无形的重担,感觉很不舒服。我们的关心应该以祝福的方式来传达,像是「希望你早日康复」就是委婉且得体的说法。
这是高风险的安慰语。除非自己有罹患过相同疾病的经验,不然这句话就和谎话无异。而且病患普遍会有「我的病痛没人可以理解」的主观认知,就算有相同的患病经验,对方也不见得听得下去。总之,这句话的安慰效果有限,建议还是少讲为妙。
这句话是笔者认为最失礼的一种。就算对方因病而来日无多,也不应该提出这么尖锐露骨的问题;即使对方即将痊愈,还是得避免这种触霉头的玩笑话。生病会消磨人的耐性与判断力,这种玩笑可能重创双方的交情,实在太不值得了。
病患的心境比常人敏感,负面情绪比较明显,所以探病的言行举止都必须三思而后行,避免替病患带来额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