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听,不一定擅长说外国人和中国人聊天通常也会考虑到你是非英语母语出身的事实,并不会全语速全词汇和你狂侃。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多数中国人在听力上大体能跟得上交流。然而,轮到说“外语”的我们表达时,很多人说不上来,结结巴巴,表达能力不足。如果你接触过很多在华的外国人,你会发现,他们久而久之已经习惯了这种“我说得多,你们说得少”的模式。比方说,在中国呆得久的外国人,如果要向路人问路,在确定路人听得懂英语后,他会尽量简明地描述要去的地方,路人的回答即使很不流畅,他们也习以为常,能从破碎的语句里组合出信息,最后对你说Thanks。我们的建议:首先,提高你的词汇量。有一定词汇量之后,多进行造句练习,多找机会说英语——如果你能掌握用英语进行思考的思维模式,就再好不过了。
认真而有几分尴尬的英语:你说得不地道我们就这个问题也咨询了一下我们的朋友Mark,Mark说他遇到的许多中国人,如果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一般句子说出来不会太过低端,但有时候句式比较死板,不太地道,显得有点僵硬。举个例子,一个留学生去医院看病,他头痛,医生让他描述一下症状。他想说“一会儿痛一会儿不痛”,于是他张嘴就说:“The pain in my head is...”糟了,卡壳了,因为他不知道“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的”这个形容词用英语怎么说,于是他非常认真地在脑海中搜索这个词汇,一无所获。实际上,一些复杂的形容词或副词只在书面场合出现,口语中很少会用到这样的高级词。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回避这个问题,比如你可以说:“The pain comes and goes.”——这就很形象地表达出了你的意思。我们的建议:有机会的话,学一些地道表达;多用动词;不要拘泥于几个固定的语法和句式。
过分相似的回答和句式:中国人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这个问题也很明显。因为我们对于那几本教科书太过熟悉,所以很多句子我们会用一些样板式的表达。例如,对于所有的“你好吗”“今天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很多中国人都会条件反射地回答:“I’m fine.”弄不好还会下意识加上一句“And you?”但实际上,“fine”的意思有点接近于我没毛病,我身体很好。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很多样的,你可以说“I’m good.”或者“I feel great today!”(如果你真的很high)。我们的建议:学一些地道表达;灵活说英语,不一定非要用固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