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商这个词也不算很时髦了,现在已经被专家们正式定名为“LQ”。越来越多的大人都知道了玩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的重要性。智商方面,会玩的孩子有创造力、思维开阔、思想活跃;情商方面,会玩的孩子性格热情大方、富有魅力和情趣、善于交际;心理方面,会玩的孩子开心常在、满足感强、善于自娱自乐、享受生活……不禁想起我们这代人,在单纯朴素的岁月里成长,因为生活原因,大人对自己的管束哪有现在这个年代这般的细致,大人管好我们吃饱穿暖,学习关键时刻抓一抓,就已经很负责了,剩下的大把时间可不是靠自己打发。我的孩童时代可是海玩啊,能想出来的花样都玩个遍,有本事估计都会上天入地吧。现在的年代,条件虽然比我们那时好太多,但是,快乐却不是根据条件的优劣来定多少的。现在的孩子,过早的背负了很多成年人世界的东西,早早就学这学那,有的在幼儿园就要学小学的东西,还要来几个美其名曰“兴趣爱好”的补习班。如果那真是孩子的兴趣爱好,我绝对支持,但如果不是,而是成年人的意愿,或者社会风气的影响,或者跟旁人的比较,或者盲目的跟风?这方面的抉择,真是考验着这一代家长的免疫力和辨别力。我其实也不知道,再过几年我会怎样来引导止境,但就目前他的年龄来说,我坚定的拥护他玩,玩个够,玩个痛快,否则,我一定会恨自己,糊里糊涂的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再一想,会不会玩,怎么玩,玩成什么样子,其实跟物质条件不是那么绝对相关联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要方法得当,孩子就能玩得好,玩得开心,玩在正途上。止境现在算是个小玩家,虽然我相信,孩子哪方面多少有些天生,如有的孩子天生好静,有的天生外向些,有的天生就天不怕地不怕等,根据孩子的性格加以适当的引导,还是对孩子的综合成长利大于弊。止境刚来澳洲时两周岁,那时为了打发带孩子的时间,自然每天找地方去玩。自己的孩子自己看着惯了,没什么特别强烈的感觉,往往会觉得理应如此。后来会听到些许旁人的评价,大意是止境跟其他孩子比,很会玩,胆大,玩的花样还多,很多熟悉的孩子在一起,总是被他一个两岁的孩子吸引,跟在他身边,照他的玩法玩这样那样,听得多了,我心底里一比较,发现止境是有这么个长处,这是好事情,于是在这方面格外动点心思,想让孩子在玩的方面更上一层楼。我发现,玩是无处不在的,特别在日常生活里,本来就充满了玩的乐趣。要帮助孩子玩商的发育,其实只要在日常生活里稍微动点心思、注意点方法,就能起到不小的效果。一、不断创造玩的环境这个环境其实很笼统,并非是一定要多么的专业、设备有多儿童化。我觉得孩子都好个新鲜,大千世界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怎么玩都不会嫌烦。平常日子里,我没有上班,有时间每天带着孩子四处走,每天都设定一个路线,如市场——公园——超市,一圈兜下来,有时在路边歇歇脚,让孩子在旁边自由玩玩,在市场,孩子能四处看、听,到公园就玩孩子那些设施,到超市就这里坐坐,那里摸摸,一路下来,孩子一刻都不消停,每个物件都能引起他的玩性。第二天,就换一个路线,如换一个超市或者公园,以保证孩子能在新鲜的环境里不腻味。遇上周末或者假期,不管多么累,那时总是一家人买上车票,坐火车、坐船在周围游玩,无论远近,无论简繁,都要找上一个地方带孩子去,每次尽量确定一个主题,给孩子不同的经历和阅历。除了这种自然的外在环境,我还尽力带孩子去串门,或者邀请朋友跟他们孩子来家里玩,创造一个人为的社交环境,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感受交朋友的快乐、经历小朋友间的摩擦碰撞,小朋友之间互相学习模仿,也让孩子受益良多。环境变化多,孩子因此能摆脱狭小的家庭空间,懂得外面世界的多样性,促发他喜欢外间世界,至少不会老在家沉迷于电视电脑什么的。止境现在就是个外出动物,他不迷恋电视、适应陌生环境很快,乐于跟人交往,是不是多少得益于这种风雨无阻的“外出”习惯?泥巴是孩子的忠实伙伴,脏点也无妨二、放手孩子自由玩耍男孩子皮,通常大概就是指男孩喜欢玩一些“出格”的花样,大人通常会认为不太安全、或者太脏什么的。这点我也很认可,我还是个很谨慎的人,对止境的看护也很严,安全教育大于天的那种。止境在安全方面很受教,过马路、火、电、爬高这些,在我絮絮叨叨了不少时间后,我逐渐发现他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如对危险的躲避、对马路的敏感、对陌生人的警惕。大概在止境三岁左右,我就基本能放手止境自由玩耍了,前提就是在我视线范围内。事实一遍遍证实,止境确实很少发生意外,哪怕是摔倒、碰撞都很少发生。在此前提确定之下,我就鼓励和允许孩子“想怎么玩怎么玩吧。”有那么半年时间,我们每天都去家附近的同一个公园,止境什么都玩,玩小棍、泥巴、沙土我从不说他,下雨天去踩水也随他去,跷跷板、滑梯、秋千,玩得都很“暴力”。然后他又不断发现新玩意,捅蚂蚁窝、爬树……在同一个熟悉到烂的地方,他却乐此不疲的不断翻新花样。有的爸妈会不让孩子玩这些,“这么脏啊,不要玩。”“会摔跤的”“会感冒的。”我同意其他家长的选择,毕竟这是个人的不同观念,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脏了大不了多洗几件衣服,湿了大不了换掉,偶然摔摔跤是为了将来不摔大跤,学会自我保护的本事……在一定限度内放手,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空间,这些付出值得。止境骑车是纯天然自学三、鼓励玩得天马行空以前跟朋友G一起处过不少时间,两家的孩子经常一起玩。G是个很好的爸爸,经常带着他的孩子跟止境一起玩。后来我发现,止境不太喜欢跟G的儿子玩,原因就是G的儿子总是要止境一定要这样那样玩,换一种玩法他就不高兴,非要止境按照他的玩法,止境大概出于本能,觉得受到了限制,久了就自然不太跟G的儿子玩了。我仔细看了看两孩子的相处,比如,G教孩子踢球,他对儿子说足球就是用脚踢的,不能用手去碰,碰了就不对了。孩子记得很清楚,所以一定要止境也这样。止境年纪小一岁,他喜欢乱玩,一会用手抛,一会扔到阳台上去,把G的孩子气得不行,一个劲逼着止境听他的,他说这是爸爸教的。虽然是孩子话,我却从中得到点启示,当孩子还在一定的年龄时,即使玩某种有名有姓有方法有模式的玩具,我依然让孩子随他性子玩。止境玩任何东西,如果他来问我怎么玩,我就按照常规方法教他,但如果他不按照规矩出牌,换了其他玩法,我照样认可和鼓励,不说“你一定要这么玩,这么玩才是对的。”我的口头禅是“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你觉得怎么开心就怎么玩。”所以,止境在家里基本上是玩得天马行空,他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他说要研究研究;他会把玩具箱当车子推;他会把床单盖头上,说是搭一个帐篷;他会把书一本本铺在地板上,说是搭桥,然后一本本跳过去;他会把玩具塞进爸爸的衣服里,说是怀了孩子……感觉是,孩子玩得都不在一个正常逻辑思维内,就是一个孩子的思维,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我想,这是很宝贵的一种潜意识思维开放。虽然这样会损伤一些玩具,虽然会弄脏不少床单,虽然家里弄得一片狼藉,但都不要紧,孩子收获了真正的开心和成长。从桶子里钻出来大变活人,博弟弟一乐四、合适机会点拨提升止境是那种玩到玩不动方罢休的性子,没主意的时候,也会瞎玩一通,除了心情极其不好,否则他就是在玩。当看到他点子没那么多,不时跑过来跟爸爸妈妈这样那样要求的时候,就是给孩子一点点拨的机会了。我跟他爸爸就趁机跟他玩点新鲜玩意,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当道具,由此生出一个主题。譬如一条床单,盖在爸爸头上,止境跟弟弟钻进来钻出去,止境立刻联想到这个很像《米奇妙妙屋》里的沙丘城堡,于是他马上命名这个游戏为“沙丘城堡”,简简单单的,他却乐得哈哈笑,弟弟在一旁也跟着咯咯笑,很逗的一幅场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由着孩子创新,大人偶然带动一下,对孩子也有促进激发的作用,而且,大人跟孩子一起玩,互动中孩子得到更多的启示。玩具箱化身为弟弟推车逐渐的感觉,玩可是一门大学问,要真是做好了还不容易,真做到了,受益一定匪浅。以前一直听有些来澳洲二十几年的老华侨说,澳洲的幼儿园甚至小学都是在玩,教的东西不多,学习压力很小,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所以很多中国人的孩子都一个劲送去补习,弥补学校的轻松。对比的,老外的孩子却都是痛快的玩,反而对中国人的这种学习方式感到不解。事实上,澳洲的教育理念奉行着“在玩乐中学习”的原则,我真心赞同,也真心感到实现此法的不易。幸好有这么多教育家们,早就给了我们研究成果,有太多寓教于乐的案例呢。我们家长要做的,大概是好好克服各种无谓的担忧,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淋漓尽致的挥发他们的热情和劲道。相信孩子,相信科学,给他们一个宽松快乐的童年,我们会收获一个聪慧健康的孩子。千呼万唤来合影,也唤不回他急切的玩乐心感谢乐乐淘淘的厚爱,此文被推荐到育儿博客首页“早期教育”版块。
上一篇:生活中如何面对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