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47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足球经济应该怎样诠释

假设要获得参赛资格就必须在八场比赛中获得全胜。那么问题就变成了你必须在总共12场比赛中获得八场比赛的胜利,且在每场比赛中获胜的概率为66%。计算这一概率有点复杂,因为它涉及排列组合。答案是,你获得资格的概率是63%。那也就是说,英格兰获得世界杯和欧锦赛参赛资格的概率要小于他们实际参加大赛的次数。事实上,从1970年一直到2008年,英格兰获得参赛资格的概率为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英格兰获得了九次世界杯中六次的参赛资格,以及九次欧锦赛中六次的参赛资格。考虑到预选赛的数目一直是不断增加的,英格兰的表现与我们的预期不相上下。
一、足球经济

自1982年以后,英格兰只要获得了世界杯的参赛资格,一般至少能够进入最后十六强。遗憾的是,英格兰是一支不错的足球队,比大多数球队踢得都好。这也就是说,他们不大可能在很多场比赛中获胜,他们也的确没有这样的好成绩。英国人总是觉得英格兰队应该踢得更好。英格兰通常的排名都在世界前十位的最后徘徊,这让英国人不能完全满意。特别是国内媒体,几乎永远都会对国家队的表现倍感失望。英格兰队“众所周知,永远在国际比赛中表现不佳”,这是《太阳报》的评论;而特里 布彻2006年在《每日镜报》上抱怨说:“历史上一贯表现不佳竟让如今的英格兰更加自以为是。”“英格兰为什么会输?”或许是英国体育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听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经济领域的奇怪的和声。那个领域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某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永远赶不上别国?”关于英格兰为什么会输的两个主要原因,相信任何发展中国家听来都耳熟能详。而关于英格兰为什么会输,人们最常听到的解释无疑也是错误的。以下是英格兰队出局的三个原因,第一个是错误的,后两个是正确的。END

二、中国足球经济学思考-道德层面的缺失
1

1、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最小或者说个人的福利最大假设,是研究者必须采用的假设之一,是因为理论上的清晰性要求表述上的彻底性,于是在个人决策的表述上就表现为某种最大或者最小的假设,沿着这条路线走,经济理论的清晰性所要求的彻底性就产生了博弈论对许多个人选择的总体功利效果的描述,所有的这些描述都不带有也不应当带有道德涵义,然而我们不应当为了这种描述上的彻底性而忘记了个人选择的道德涵义.

2

2、在中国足球大市场下,由于球员量的不足和质的不够,使球员的竞争市场没有形成,假设在球员与足协,俱乐部.球迷之间存在这样的契约:维护足球行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契约的各方就存在一个道德风险.所谓契约的道德风险,就是在信息的高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契约的监督职能以来每个人的道德自律,从而参与各方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某个人的道德自律,这是一种风险!

3

3、由于买方市场没有形成,也就是交易的一方球员具有了市场权力,那么交易的另一方俱乐部,在维持契约的角度来讲,更大程度的依赖于对方的道德自律.

4

那球员的道德水平怎么样呢?现在李铁郝伟事件可谓是沸沸扬扬,虽然事实证明李铁事件是传媒的炒作,但是正像有些文章写的那样,这是一种暗示(具体见sohu的专栏作家南辰<<残缺与暗示>>),暗示者大众以及传媒整体上对球员的道德不信任,也就是中国球员道德层面的缺失!

5

4、引进竞争机制是减少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竞争仍然不能代替道德,因为现阶段竞争市场不可能形成,由于这个原因,既然我球踢得好不好,都能得到社会经济价值的承认,那么提高道德自律的边际效应是多少?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降低道德自律的边际负效应有是多少呢?

6

5、显然,问题的关键在道德自律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要以怎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解决这个问题,向提高球员的道德水平纯粹是纸上谈兵!

7

6、鲁能对郝伟的痛下杀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给那些道德有问题的人找到了归宿!而至于通过考试来提高球员的素质简直是痴人说梦!END

三、国有资本退出中国足球的经济学思考
1

1、当时针指向2003年底,红塔足球俱乐部本应该为自己步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简称中超)而欢喜鼓舞时,俱乐部却宣称转让球队,退出中国足球。随后,上海中远足球俱乐部实行了同样的举措。这两起事件在中国足球市场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思考,掀起轩然大波的是2004年1月7日,广州《足球报》在其当天出版报纸的显著位置上,刊登了《“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该篇报道中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将中国足球列为“不良资产”,因而明确指示国有企业应将其完全剥离。新华社于3月5日发布全国人大代表常金月要求扭转畸形足球市场,国有资本从职业赛事中退出来的议案,将国有资本退出中国足球引入敏感的政治领域。接着,其他有国有企业背景的足球俱乐部即将退出中国足球的消息也见诸于报端。那么,国有资本为什么要退出中国足球?我们可以从中国足球规则或制度本身以及国有资本经营这两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2、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中国足球的部分规则或制度。众所周知,中国足协负责整个中国足球市场的管理和经营,它包办了几乎所有的足球事项,从裁判的选择和培训、联赛规章制度制定、联赛的赛事经营到国家队的管理、赛事经营、教练的聘用等等,可以说,中国足协对中国足球实行的是“家长式管理”,它垄断了整个中国足球市场。正是这种垄断经营,导致无效率和寻租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足球官员用手中掌握着的垄断资源不断为自己谋利益,从而使得由机会行为所带来的内生交易费用增加(注:威廉姆森认为机会主义行为引起内生交易费用,诺斯和托马斯认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行为引起内生交易费用)。2001年吉利集团退出足球时,董事长李书福大爆足球黑幕,我们无法考证他所宣称的每场比赛前请足球官员吃饭、送礼品和财物的是否属实,但当年最后一场关键保级战中出现令人无法理解的大比分和球员的懈怠现象,至少可以部分折射其中的“道理”。如果将垄断所导致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增加“归罪”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固有的制度属性,那么比赛过程中频繁出现的裁判黑哨将无法得到解释。中国足协对比赛裁判的监督可谓煞费苦心,细则大大多于欧洲足球强国对裁判的约束。然而,裁判的选拔、培训、管理和负责委派、监督、处罚集于中国足协一身,这就给俱乐部提前获悉执裁名单、甚至调整当值裁判,这些有悖于“严格细则”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操作空间。裁判、中间人、足球官员,一旦全部拜倒在俱乐部的金钱攻势下,黑哨便成了挡都挡不住的洪水猛兽,由此而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必然增加。再以足协为实现世界杯零的突破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例,虽然中国队冲进世界杯,国人也为此举国欢庆,但足协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昭然人心。 3、以上并非是对中国足协的有意抨击,更重要的是想阐述一些基本事实,我们无法否认实施职业联赛以来中国足协对中国足球的贡献。推动足球事业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资本的融入。在中国足球职业化过程中,国有资本一直扮演着“做市商”的角色,演绎着中国足球这支“股票”的上升和下跌,离开国有企业资本不计成本的投入,中国足球只会黯淡无光。然而,这种投入是在国有资本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特征主导和俱乐部与企业产权不清情况下发生的。国有企业领导的道德风险在于用这个“公共物品”来购买优质球员、提高球队成绩。加之足球市场上强烈的竞争进一步驱使俱乐部加大资本投入,以保持领先地位。结果这种粗放式的高投入带来的是低回报,甚至严重亏损。可见,俱乐部亏损的真正原因在于国有资本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所导致的内生交易费用增加。

2

4、较高的内生交易费用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降低高内生交易费用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市场化,即建立非人格化的足球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END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