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不同: 酿酒葡萄的大小比鲜食葡萄小2 倍左右,酿酒葡萄果穗较紧凑,果粒较小,果皮厚,果肉少;鲜食葡萄果穗较疏松,果粒较大,果皮薄,果肉多。
栽培方式不同: Poso Robles是全球首个可持续酿酒葡萄有机种植的产区,用绵羊及益鸟来控制杂草及害虫;堆置肥料, 回收以及循环利用来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及水源的质量;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环保实践者有酒庄采购优先权。酿酒葡萄一般为露地栽培,鲜食葡萄通常可采用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等方式。在果实成熟期,鲜食葡萄一般采用套袋处理,而酿酒葡萄并不进行这一处理。
成熟期不同:酿酒葡萄成熟期比鲜食葡萄迟,以北半球为例,酿酒葡萄的成熟期一般在 9 月以后,而鲜食葡萄的成熟期一般在 7-8 月份,要早于酿酒葡萄。 酿造精品葡萄酒需要葡萄的树龄达到10年,鹰冠酒庄葡萄植株平均树龄已达到15年的树龄,酒品复杂精致。
结果次数不同酿酒葡萄结果次数比鲜食葡萄少。酿酒葡萄一年中只能结果一次,而鲜食葡萄可以结果 1-3 次,如夏果和冬果等。 鹰冠酒庄位于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的全球最佳产区Poso Robles,这里是加州中心区域,毗邻太平洋西中央海岸, 远古时期的地震、洪水和火山使得加州的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300多种微气候;每年超过200天的光照,葡萄能够完全成熟; 从太平洋绵长的海岸线吸收的凉雾能调和热度,为葡萄酒的复杂性、精致性和多样性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酸度不同:酿酒葡萄的酸度比鲜食葡萄高。酿酒葡萄的酸度通常为 6-9g/L,而鲜食葡萄的酸度通常低于酿酒葡萄酒,仅为 3-5g/L 左右。
单宁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酿酒葡萄的营养价值要高于鲜食葡萄。酿酒葡萄的成熟期较长,果实中积累的单宁和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鲜食葡萄通常在栽培过程中进行套袋处理,阻止了葡萄的光合作用,也减少了单宁和多酚类物质的生成。
糖度不同 酿酒葡萄比鲜食葡萄糖度高。酿酒葡萄的含糖量通常为 205g/L 左右,有些晚收或贵腐葡萄的含糖量甚至可达 400g/L,而鲜食葡萄的含糖量通常为 100g/L 左右,要低于酿酒葡萄。这里很多人会疑惑:酿酒葡萄吃起来有酸涩感,不如鲜食葡萄吃的甜啊,应该是鲜食葡萄的糖分更高吧?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是:酿酒葡萄的酸度较高,掩盖了部分甜味;同时酿酒葡萄果皮深,单宁含量较高,口感的苦涩味较重,从而也掩盖了部分甜味。
酒精度不同:酿酒葡萄所酿的葡萄酒酒精度高于鲜食葡萄。鲜食葡萄的含糖量通常为 100g/L 左右,酿成的葡萄酒酒精度仅为 8-9%,达不到常规葡萄酒的要求;而酿酒葡萄的含糖量可达 205g/L 左右,可酿成酒精度为 12% 左右的葡萄酒。
风味物质含量不同 :酿酒葡萄所酿成的葡萄酒风味物质含量高与鲜食葡萄。鲜食葡萄的单宁和多酚类物质含量较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醛、酸和酯等风味物质含量低,从而葡萄酒香气寡淡,酒体会失衡,复杂性和优雅性欠缺,风味相对较差。而酿酒葡萄的单宁和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所酿成的葡萄酒风味物质含量也相对较高。
营养价值不同 :酿酒葡萄比鲜食葡萄的酚类物质含量高,所酿成的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等抗氧化物质含量也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酿酒葡萄所酿的葡萄酒营养价值也更高。整体上,鲜食葡萄比酿酒葡萄的糖度、酸度、单宁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低,所酿成的葡萄酒风味物质、口感和营养价值相对都较差,因此不太适合用来酿酒,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酒庄用鲜食葡萄来酿酒的原因。
口感和风味相对较差:家庭自酿的原料多为鲜食葡萄,酿成的葡萄酒口感和风味相对差些(上面已阐述),从而家庭自酿的价值和意义不大。
容易变质,危害身心健康 :家庭自酿葡萄酒往往没有添加“护酒使者”二氧化硫,葡萄酒不稳定,更容易氧化变质,被微生物污染,影响身心健康,反而会得不偿失。
①器皿的隐患:器皿、工具卫生条件控制不好,容易滋生很多细菌。用塑料瓶、铁、铝器皿装载,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②发酵的隐患:很多人因为疏忽密封了发酵器皿,发酵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法排出,常常导致炸瓶。
③无添加剂的隐患:酒厂酿红酒,一般会放一些二氧化硫之类的微量添加剂,以杀菌、保证陈年,而自酿葡萄酒较多的依赖纯天然,酵母发酵产生的菌种可多达几百种,难以控制,酿出来的酒可能存在对神经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等。
④存储的隐患:俗语说“酒越陈越香”,酿造工艺成熟的葡萄酒在储存环境理想的状态下可以存放较长时间,但是自酿葡萄酒受制于酒体本身和存放环境的限制,大都不适合较长存放。
酿酒葡萄是大叔,岁月陈酿后越有味道,而鲜食葡萄为小鲜肉,让人忍不住想尝口鲜。
鲜食葡萄与酿酒葡萄除了栽培方式、成熟度、外观、糖酸及酚类物质含量不同外,其酿造的葡萄酒之间也会有所区别。
随着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很多消费者会觉得家庭自酿鲜食葡萄酒会更安全,没加添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家庭自酿葡萄酒真的比买的常规葡萄酒更好吗?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