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学生自身来看,对于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自同学、家长、老师等外围环境的巨大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多数学生家长要求过严,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的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氛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通常认为的学业成绩差并不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原因,因为学习不仅仅是文化课的学习,还有体育、美术、自然等相对有趣的部分,因此厌学最可能是挫折、压力等外界因素引起的。
其次,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有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规 定,孩子学差学好全靠学校;有的学生父 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
创建选择优良的学校、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营造出一个融洽心理的教育环境。在家庭里,父母要起到模范作用,构造积极、健康、朝气蓬勃的家庭氛围,时时刻刻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引导孩子逐渐走向快乐成长之路。
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家长这样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探索新奇、有趣的事物,激发孩子的探索、创造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成就感。学习过程中获取的一点点成就感,也会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而家长、老师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并防止骄傲情绪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的决心。学校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成就感。
更多的关怀,更少的批评。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这比关心他们的成绩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用真诚、善意、实在的语言唤起他们心中的希望,使他们感受温暖和爱。
原创经验,如果觉得此经验对你有帮助,请点击下面【投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