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我的听力还行,现在还不需要配助听器。 有很多人自认为自己的听力还可以,不愿意接受助听器的帮助,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一般听力损失在40db以下的都需要配助听器,理论上来讲助听器可以延缓听力衰退的现象,保持原来的言语识别能力。
误区2:我没有必要配数字助听器,买一个盒式的或模拟的就行了。 数字式助听器的声音不但清晰,而且能够很好的保护患者的残余听力,当今主流的数字式助听器基本都是采用一种叫WDRC的宽动态压缩放大线路。这种线路可以提高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动态范围,保证助听器可以适合各种声学环境,它的放大原理是:小声放大倍数大,对大声放大倍数小。把有用的信号压缩到听障患者变窄的动态范围内。由于听力损失曲线的多样性,单通道压缩的助听器很难准确的匹配患者各频率点听力损失,多通道压缩比单通道压缩更具有针对性。
误区3:选择大品牌多通道的价钱高的助听器是不是就能和正常人一样? 顾名思义助听器就是一种听力辅助装置,不管它有多么好的功能也不可能代替人的一对好耳朵。因为它毕竟是一台机器,往往听力损失者花了大价钱,最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理想效果都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和做假牙一样是一样的道理。多通道的助听器理论上讲比单通道的助听器效果要好,现在多通道的助听器已经是各个厂家和验配中心主要宣传的方式,对于通道的定义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多的有十几个或几十个通道,有的品牌十几通道的助听器干脆只有几个通道可调节,行同虚设!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对助听器都不是很了解,在选择品牌时尽量选择专业品牌。尤其是在给孩子配助听器的时候,一定选择专业听力产品。
误区4:双耳均有听力损失只戴一个助听器 有70%单耳配戴了助听器的患者后期效果都不满意,尤其是在环境噪音比较大,或人多嘈杂的环境,他们经常抱怨:“我戴了助听器怎么还是听不清人家在说什么?”单耳配戴助听器的患者往往有这种现象存在。往往就把责任推到了助听器身上,说助听器不好之类的,很多专家和实验证明双耳配戴助听器可以明显的提高言语识别率,提高信噪比,比单耳更有方向感,可以增加声音的立体感,使声音清晰而饱满。
听力检查时要对听力损失有一个定性和定量的判断。所谓定性就是要了解听力损失的性质,定量就是要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如果确定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就应该在专业医院和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验配助听器。 医生会根据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为患者预选助听器,然后进行选配验证和效果评估,最后再进行选配后的指导、随访与康复。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有禁忌证的听力障碍患者,或因经济原因限制,均应双耳选配助听器。因为双耳佩戴助听器有很多优势,如有利于声源定位,可改善在噪声环境中言语的辨别力等作用。
患者戴上助听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才能对声音产生认识。适应训练的成功与否,是决定助听器验配周期长短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应在听力学家的指导下,由家长或教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 在训练期间,要认真观察患者佩戴助听器的反应,尤其是不适反应。一般来讲,经过2~3个月的严格训练,患者适应佩戴助听器、熟悉不同频率的纯音和啭音、能分辨声音的有无并做出行为反应,才能对患者助听效果进行评估。 患者选配助听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听清语言,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用言语测听对助听效果进行功能评估十分必要,应伴随患者逐渐掌握的词汇或语句跟踪进行。定期评估患者配戴助听器后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较全面地评价助听效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