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一颗平静的心。
接纳、坚决而温柔。
入园前的安全感培育。 入园的问题不是那么单纯的,孩子有哭闹是正常,而如何将孩子感情上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我感觉还是出生之初到入园前的养育模式关系最大。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高质量的陪伴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明白即使离开妈妈加入集体生活,妈妈也在一个转身的距离,永远爱她,这会让孩子有种虽然痛苦,但免于崩溃的力量。
关于幼儿园的客观描述。 家长对于幼儿园都会或多或少的加以描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爱去,刻意把幼儿园描述得像天堂一般,孩子去了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所以不能盲目美化幼儿园,要适当客观的描述。“幼儿园有挺多家里没有的玩具,有好多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不会感到孤单;但是刚去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陌生,有点不适应,这都正常,妈妈相信你会慢慢适应的。” 更不要拿幼儿园吓唬孩子,孩子越哭闹越吓唬孩子说要把孩子扔幼儿园,孩子就会自然的暗示自己,把幼儿园和父母的训斥联想到一起。
温柔而坚决的转身。 最难的就是每天早晨门口分别的那一刻,孩子连哭带挣扎,甚至挂在父母身上难以抱下。这种局面下,温柔的对待孩子,告诉她你理解她的不适应,不想分开,但是坚决的告诉孩子,妈妈必须上班,但是晚上会准时来接她,然后安全的交给老师,转身离开。可能最开始的几天哭的肝肠寸断,之后孩子也会逐渐接受这个事实。千万不要陪孩子一起哭,让她也感觉去幼儿园是件连大人都认为难以接受的坏事,要用个人的平静来给孩子一份心安。
不要没有原则的承诺。 “如果不哭晚上让你吃两块糖,给你买新玩具”,“晚上放学妈妈一定第一个来接你!”如此承诺与日常教养不符,给孩子暗示:去幼儿园不好,所以用好事弥补。去幼儿园最重要的是平常心,任何相关的联想都阻碍这种平常心的教育。
试着帮孩子发掘幼儿园的美。 孩子肯定在幼儿园也体验到家中没有的好玩之处,要试着帮孩子将这种美好适当放大些。比如放学了与其问问今天都吃什么了,不如问问今天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有玩伴、有好玩的游戏、学到的有趣儿歌,都是幼儿园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加深这些闪光点,启发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感。
初步入园一个月可尝试陪园或半日园。 我家孩子就是家长在教室里陪园了一个月,过渡的相当顺利。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这个条件,不妨和园长协商送半个月半天园,很多倒是能实现的,你会发现这种方式非常利于孩子的适应。
建立社交规则。 在家娇惯的孩子去了集体环境肯定不适应,要么成了小霸王,要么变得懦弱胆小。把基本的规则传递给孩子:公共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排队理念;学会等待;帮助别人和分享是一种快乐等等。让她明白世界不是她一个人的,遵守规则有时很难受,但却收获了平等的社交环境。
接纳孩子的一切反应,或好或坏。
不要无谓的担心,孩子的福气是你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