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2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一则误导了中国人几十年的半截子故事

一则误导了中国人几十年的半截子故事20世纪初,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车间一片片厂房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客户的销售处的办公室塞满了。每一辆刚刚下线的福特汽车都有许多人等着购买。突然,一台电机出了毛病,几乎整个车间都不能运转了,相关的生产工作也被迫停了下来。公司调来大批检修工人反复检修,又请了许多专家来察看,可怎么也找不到问题出在哪儿,更谈不上维修了。的领导真是火冒三丈,别说停一天,就是停一分钟,对福特来讲也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时有人提议去请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大家一听有理,急忙派专人把斯坦门茨请来。斯坦门茨要了一张席子铺在电机旁,聚精会神地听了3天,然后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了“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人们照办了,令人惊异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生产立刻恢复了!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1万美元?就只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最著名的薪酬口号就是“日薪5美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待遇,以至于全美国许许多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为了这5美元日薪从各地纷纷涌来。斯坦门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转身开了个账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经理看了之后,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很多人把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包括我们高中教科书上也是那么讲的,得出的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口号——知识就是财富。伴随这个口号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知识获取财富。至于采取何种手段?没有人去管。实际上,这个故事还有下文:斯坦门茨原本是德国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因为德国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失业后来到美国。由于举目无亲,根本无法立足,只得四处流浪,直到幸运地得到一家小工厂老扳的青睐,雇用他担任制选机器马达的技术人员为止。斯坦门茨十分感谢老板,他刻苦钻研,很快便掌握了马达制造的核心技术,并且帮小工厂接到了很多订单。总裁福特先生得知后,对斯坦门茨十分欣赏,先是很痛快地给了1万美元的酬金,然后又亲自邀请斯坦。但斯坦门茨却向福特先生说他不能离开那家小工厂,因为那家小工厂的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现在一旦他离开了,那家小工厂就要倒闭。福特先生先是觉得遗憾,继而感慨不已。在美国是,人们为荣,而这个人却因为对人负责而舍弃这样的机会……不久,福特先生做出了收购思斯坦门茨所在的那家小工厂的决定。董事会的成员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家小工厂何以会进入福特的视野呢?福特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因为那里有斯坦门茨那样懂得感恩和有责任感的人!今天,我们宣扬的都是“知识就是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批判“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抱怨给知识分子待遇差了……于是乎,我们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至于什么是感恩?什么是责任?一切退而居其次了。因为这个社会的主流知识分子们,都把眼光盯到一个词——“财富”上了,他们都在想着怎么贩卖他们的“知识”,怎么把他们的知识变成财富。专家教授们忙着走穴,忙着炒作,然后好出书、出国、出名。于是我们感叹世风日下,感叹道德败坏,感叹人心不古。我们还是没醒悟过来,我们在宣扬“知识就是财富”遗忘了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没有人去反思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开头,没有看到结尾……后记兼回复侧目飘过 [广东省广州市网友]:一个马达在运转过之后坏了 不可能是应为少绕了多少砸 我是搞马达设备维护的。这种文章真的不可信,马达坏了直接更换一个新马达都比付出一万美金划得来。不知道是谁编造的这个故事。dr.bear:“马达”为英语motor的音译,即为电动机、发动机。工作原理为通过电磁感应带动起动机转子旋转,转子上的小齿轮带动发动机飞轮旋转。该发明技术产品于1912首次使用在汽车行业,也就是1903。那时候,换“马达”,可不象现在这么容易,尤其汽车流水线上专用的。另外,福特还是“工业流水线”,“8小时工作制”等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技术上的“发明,创始人”,或“鼻祖”。也就是说,在你这个领域,福特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不是。因此,希望能感激他,而不是质疑他......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