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80今日阅读:176今日分享:34

冠心病的胸疼特点

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引起的胸痛称心绞痛。 通常典型的心绞痛,为常发生在胸骨后,呈压榨性、闷胀性疼痛,有窒息感,疼痛可波及心前区,并向左肩、左上肢内侧放射。
工具/原料
1

心绞痛发作时常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疼痛一般为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后,在1~2分钟内缓解。

2

劳累、精神激动、寒冷、饱餐等因素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所以,又称劳力型心绞痛。 但心绞痛有时可不典型,如疼痛部位可在上腹部、下颌、左肩胛或表现为牙痛等,疼痛性质可较轻、或仅为左前胸不适、闷胀感等。

方法/步骤
1

胸壁肌肉痉挛:常因长时间姿势不正、弯腰、扶案,剧烈或持续咳嗽等,引起胸肌劳累痉挛所致。闪腰、岔气也属此种情况。局部有压痛,深呼吸可加重。

2

肋间神经痛:疼痛常沿肋间神经分布,呈刺痛或灼痛,转身、深呼吸、咳嗽可加重。

3

胸膜炎也可引起胸痛,但疼痛部位多在腋下或腋中附近,常伴有低热、咳嗽、呼吸浅快等。

4

肋骨病变:较常见为肋软骨炎,局部可微隆起,有压痛。

5

心脏神经症:经检查无心肺等器质性病变的胸痛,多为功能性的胸痛,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多见于青年、女性。胸痛多为刺痛、时间不定,少则几秒钟,多则数小时、数天等。胸痛部位可不固定。

注意事项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证据表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及安全性。 陈可冀院士在继承中医学经典及岳美中、赵锡武等中医学大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倡导并践行病证结合方法,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以“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为指导,规范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整体综合调治效应与心血管保护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一。 冠心病的发生并不是简单的血管狭窄,而是多种因素共存。中医学的多组分、多靶点特性决定了其不仅作用于疾病的某单一靶点,而是通过整体综合调治发挥保护效应。 在治疗性血管新生方面,针对中小动脉的闭塞或者狭窄,通过运用活血化瘀中药(当归、川芎、丹参)、复方丹参滴丸等,可以起到改善缺血区侧支循环,促进微细血管新生作用。 在稳定斑块方面,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发现,通心络、银杏叶片等中成药具有良好的稳定斑块,降脂,抑制炎症作用,且通心络的稳定斑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在抑制炎症方面,C反应蛋白(CRP)是重要的炎症指标,既可以反映AS程度,又参与AS的形成过程,因此,CRP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可以从降低CRP的治疗中受益。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等中成药均呈现出一定的抑制炎症反应的保护效应。 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研究发现活血化瘀中成药,如血府逐瘀制剂、通心络、芎芍胶囊等均有一定的抑制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和血小板聚集性作用。 在降低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方面,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把中医精华和现代西医完美结合,心内科专家提出“心脏病=心脏神经疾病+心血管病+心肌病+瓣膜病”的明确概念,指出“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虽然是公认的,并且医生都大力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实际上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危害远远大于目前的认知。中医药还具有多靶点、多组分的其他保护效应,如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诱导内源性的保护机制等。

推荐信息